
衛福部次長分享胃癌病程後,專家提醒胃鏡檢查與早期診斷的重要性。本文說明胃癌類型、危險因子、常見症狀與檢查時機,並提供生活型態與就醫判斷的資訊,協助讀者掌握可能的警訊與後續評估方向。
衛福部次長在社群平台揭露自身罹患胃癌的經歷後,臨床醫師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並及時接受外科處理,確實可顯著改善預後,部分統計顯示五年存活率超過五成。但醫師也強調,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因此發現時常有延誤風險。若出現持續胃部不適、消化不良或體重無故下降,建議向專業醫療人員諮詢是否需接受胃鏡檢查與進一步評估。
胃癌的類型與主要危險因子
胃癌常以組織型態分為腸型與瀰漫型兩大類。腸型較常見於年長男性,常與萎縮性胃炎或瘜肉等前驅病灶相關;瀰漫型較常見於年輕女性,可能在無明顯病史下發生。
- 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幽門桿菌感染、高鹽或煙燻食物攝取、酗酒與吸菸習慣、胃瘜肉及遺傳體質。
- 臨床資料顯示,40歲以上族群感染幽門桿菌比例偏高,且約七成胃癌病例與該菌有關聯。
早期症狀與何時接受檢查
胃癌早期症狀往往不典型,可能僅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食慾改變或消化不良,部分患者服用抗潰瘍藥物後症狀暫時緩解,增加診斷延誤的風險。研究指出,從癌細胞形成到出現症狀可能接近二十個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又延誤數月。
若出現下列情況,應考慮向醫師詢問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胃鏡檢查:
- 持續性或反覆的上腹不適與消化不良
- 無明顯原因的體重下降或食慾明顯變差
- 既往有胃瘜肉或家族性胃癌史者
檢查與生活型態調整要點
確診胃癌以胃鏡為常用檢查工具,可直接觀察黏膜並取樣檢驗。除了醫療檢查外,降低風險的生活型態包括減少高鹽與煙燻食物攝取、戒菸、避免過量飲酒等。對於幽門桿菌感染的評估,醫師會依個人情況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檢測與處理。
若有疑慮,建議向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諮詢,評估適合的檢查時機與後續追蹤計畫,避免延誤可能的診療時機。
面對胃癌話題,社會與個人層面的警覺同樣重要。早期診斷能擴大治療選擇與改善預後,但因症狀常不明顯,民眾應留意長期或改變性的消化道不適,並在專業醫療建議下安排包括胃鏡在內的必要檢查,以利及早掌握健康風險與處理方向。專欄提醒,健康監測與醫病溝通是提高早期發現機會的關鍵。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胃癌類型與危險因子,強調幽門桿菌與生活型態的相關性,建議在持續性胃部不適或體重下降時諮詢醫師並評估是否需進行胃鏡檢查;但診斷與處理需依個人臨床評估為準,並注意檢查延誤的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