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定序揭露南高屏埃及斑蚊族群結構 助精準登革熱防治

2025-09-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基因定序揭露南高屏埃及斑蚊族群結構 助精準登革熱防治

研究團隊以基因定序分析南高屏地區埃及斑蚊族群,發現族群分化與行政區劃相關,並指出孳生源清除與跨區協調對登革熱防治的重要性。

研究背景與目的

登革熱由病毒經由病媒蚊傳播,台灣本土疫情多集中於南部地區,包括台南、高雄與屏東。面對氣候變遷與人為活動,病媒蚊分布與擴散模式出現變化,本研究以基因定序方法了解南高屏地區埃及斑蚊的族群結構,期望為更精準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方法簡述

研究團隊採集南部不同地點的埃及斑蚊卵並孵化成成蚊,透過基因定序比對不同樣本之間的親緣關係,建立族群與基因圖譜,以評估蚊群之間的基因交流及可能的擴散距離。

主要發現與族群分化

分析結果顯示,埃及斑蚊在該區域大致可分為三大族群,分別與高屏、台南及東港等區域相對應。研究也估算了蚊子常見的擴散距離,中位數約為154公尺,顯示蚊群活動多呈區域性集中。

團隊指出,族群分化與地方行政區劃以及各區不同的防治措施有關,當防治以行政單位為基礎且策略、時機或頻率不一致時,會對蚊群產生不同選擇壓力,進而促成基因上的區別。

對現行防治策略的啟示

研究指出,常見的兩類防治方式為孳生源清除與化學防治。現行戶外噴藥範圍多以病例周圍200公尺為主,有些地區擴大至400公尺。基因資料支持以病例周邊一定距離進行化學防治的科學依據,但同時提醒應慎用藥劑以避免抗藥性擴散。

  • 優先強化孳生源清除,降低環境中蚊子滋生機會
  • 在疫情爆發時才強化化學防治,避免長期單一藥劑造成抗藥性
  • 增進跨區資料分享與協調,統一防治時機與策略以降低人為分化效應

應用與未來挑戰

建立區域性基因圖譜可協助判斷蚊子來源地與族群關聯,進而選擇更有可能奏效的防治方法。研究團隊強調,面對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造成的擴散風險,檢測蚊子基因組成可成為追蹤與快速反應的工具,但實務上仍需兼顧資源整合與監測網路的持續維持。

民眾可以做什麼

個人與社區層面仍是減少病媒蚊密度的關鍵。日常可配合公共衛生單位的孳生源清理活動,清除積水容器並維持環境整潔,這些基礎作為有助於降低傳播風險並延緩抗藥性形成。

以上研究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提供病媒蚊防治的實證基礎,未來需在跨區協調與藥劑管理上持續強化,以達到更精準且可持續的防治效果。記者專欄式整理與觀察供讀者參考,如遇緊急或個別健康疑慮請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

重點回顧

研究以基因定序描繪南高屏埃及斑蚊族群結構,發現族群分化受行政區與防治措施影響,建議強化孳生源清除與跨區協調以降低抗藥性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