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治療現況與新式手術的臨床觀察

2025-08-2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青光眼治療現況與新式手術的臨床觀察

一名68歲女性患者罹患青光眼逾10年,因長期照顧失能家屬導致作息緊張與紊亂,近年眼壓上升、視野僅剩約60%,日常活動如上下樓梯時感到不安。今年4月接受一項較新的手術治療後,眼壓下降且術後恢復情形良好。

流行病學數據與就診趨勢

臨床觀察指出,台灣青光眼盛行率約為1.75%,且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健保資料顯示,門診就診人數由民國105年的35萬人增加到民國110年的43萬人,5年成長約22%。

病理機轉與病程特性

青光眼的主要病理在於房水排出受阻,導致眼壓升高,進而壓迫視神經而產生神經纖維損傷與萎縮,視野會逐步縮小。此病程在初期可能進展緩慢,但若未及時控制,惡化速度會加快,對視功能的影響呈累積性增加。

視野喪失的進展與治療時機

由於疾病的早期症狀常不明顯,錯過早期治療時機可能導致可保留視野顯著減少。臨床治療的核心目標為控制眼壓,以減緩或阻止視神經的進一步損害。

藥物、雷射與手術的應用情形

在實務上,約有近一半的青光眼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停止用藥,其中約80%在治療的第1年內因為眼藥水副作用而中斷治療。當藥物或雷射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或患者無法忍受副作用時,醫療團隊通常會建議考慮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的比較

傳統小樑切除或濾過手術能有效降低眼壓,但手術切口較大、恢復期較長且併發症風險較高,患者接受度相對較低。微創青光眼手術(MIGS)具有切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較低與恢復快的優勢,但降眼壓幅度較有限,對於需要大幅降壓的患者可能不足以取代傳統手術。

新式手術技術的臨床應用

近三年有醫療團隊研發出一種結合微小樑切除與支架植入的手術技術,將兩種技術的優點結合,形成內外引流的雙向機制。臨床觀察顯示,此類手術在降低眼壓與提升成功率方面具有優勢,並可縮短術後恢復期。

檢查建議與就醫提醒

青光眼會逐步縮小視野,若缺乏有效治療可能導致失明。臨床建議年滿35歲者起應養成定期眼科檢查的習慣,並在醫師評估後接受適當治療;當藥物或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時,不應排斥手術,以免錯過可保留視力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