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光眼常被稱為視力小偷,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失明。專家指出,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核心目標,但臨床上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可能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以下整理流行病學、治療原則及手術類型的比較與臨床進展。
流行病學與就診趨勢
我國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健保就診統計顯示,青光眼就診人數自2016年約35萬人,增加至2024年約43萬人,8年成長22%。
病理機轉與治療原則
青光眼主要因眼內房水排出不良,導致眼壓升高,進而壓迫視神經造成損害與視野縮小。治療重點在於降低及穩定眼壓,常見選項包括眼藥水、雷射治療與手術介入,依病程與療效調整治療策略。
用藥依從性與副作用
臨床觀察顯示,近5成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在這些停止用藥的患者中,約8成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停止治療,且多發生於治療的第一年內。用藥依從性不佳可能影響病程控制與視神經保護效果。
手術選項比較
當藥物或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時,會考慮手術治療。不同手術方式在降眼壓效果、併發症風險與恢復時間上各有差異,需根據患者病情與需求選擇。
傳統濾過手術
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因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適用於需要顯著降壓的患者。
微創青光眼手術
微創青光眼手術通常為在眼內置入迷你引流管以加強房水排出,優點為切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低且恢復較快,但整體降眼壓的幅度通常不及傳統濾過手術。
合併或改良手術進展
為彌補傳統手術與微創術式各自的限制,有臨床團隊發展出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透過內引外流雙管齊下的設計,臨床結果顯示在降低眼壓、提高手術成功率及縮短恢復期方面具可觀表現。
病程進展與治療時機
青光眼造成的視野缺損常呈現加速性進展,初期可能緩慢但隨著病情惡化速率會加快。若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視功能損傷。專家提醒,患者不必過度畏懼手術,適時採取手術介入可減少長期用藥帶來的副作用、改善生活品質,並達到比單純用藥更低且更平穩的眼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