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光眼常被稱為視力小偷,病程可能逐漸導致視力喪失。臨床上治療的核心在於控制眼內壓力,然而觀察到相當比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約八成因藥物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用藥觀念並鼓勵持續治療,以免錯過早期治療時機,是目前臨床與公衛關注的重點。
流行病學與就診趨勢
本地資料指出,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 1.75%。年齡增加時發生率亦上升。健保就診統計顯示,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 350,000 人,至民國110年上升至 430,000 人,五年成長約 22%。專家指出,這一成長可能與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以及診斷科技進步有關,因而發現更多患者。
發病機制與視神經變化
青光眼多由房水排出不順,導致眼內壓升高,進而對視神經造成壓迫與損傷。視神經受損後會逐漸萎縮,臨床上常見的後果為視野逐步縮小。此一視野缺損通常開始時進展緩慢,但隨病情惡化,惡化速度會加快。
治療方式與考量
治療青光眼的主要目標是降低並穩定眼壓。常見的治療選項包括:
- 局部眼藥水為首選,目標為長期控制眼壓。
- 雷射治療可作為藥物以外的非侵入性選擇,視病情評估使用時機。
- 當藥物與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時,會考慮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相對傷口較大,術後恢復期較長且風險較高,因此部分患者接受度較低。
藥物依從性的挑戰
臨床觀察顯示,接近一半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曾自行停藥,且多數是在用藥第一年因副作用而停止。這類情形可能導致病情未能在早期獲得穩定控制,增加視神經損傷與視野喪失的風險。
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青光眼的視野缺損常以滾雪球式惡化:起初進展緩慢,但隨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會加快。若錯過早期積極治療的時機,最終能保留的視野會顯著減少。因此臨床上強調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的重要性,以維持長期視功能。
建立正確用藥觀念與改善患者對副作用的管理,是提高治療持續性與降低視力損失風險的當前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