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近期全球海運運價飆升,飼料成本已經成為畜牧業的重要議題。飼料價格的上漲不僅直接影響豬肉和家禽的養殖成本,也可能波及最終的肉品零售價格。本文將深入探討海運配送瓶頸造成的飼料供應變化,對於豬、雞肉等畜產的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潛在影響與產業應對之道。
全球海運漲價引發飼料供應壓力)
經濟的逐步復甦帶動國際貨櫃需求激增,卻與供應不足形成鮮明對比。根據業界反映,疫情高峰時期海運貨櫃大量停擺,導致運輸能力嚴重縮減。當疫情逐步放緩,經濟回溫,海運需求大增,而傳統主要的電子零件運輸偏好貨櫃,造成以大宗農產品和飼料為運輸品項的貨櫃抽空,使得飼料原料的運輸成本飆升,甚至出現貨櫃搶購現象擴大。
如今,不少國際企業報告,貨櫃價格已經從過去的約一萬美元飆升到五萬美元,且貨櫃供應緊張,甚至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這直接推升了進口玉米、黃豆等飼料主要原料的成本。經濟動盪與全球氣候異常,也加劇了產地玉米和黃豆的減產,進而影響國內畜牧業的飼料成本。
飼料原料飆漲,畜牧企業面臨成本壓力
以台灣為例,進口玉米每公斤價格由去年同期的6.9元升至9.3元,黃豆粉亦從每公斤12.4元漲至18元,漲幅相當明顯。畜產專家指出,養豬業的飼料中,約有六成是玉米,兩成是黃豆粉,其餘副料如維生素、魚粉則占剩餘比例。因此,飼料原料價格的上漲,讓養豬成本每頭豬增加近千元,對於養豬戶的經營壓力巨大。
儘管業界正積極調整飼料配方,試圖降低對玉米的依賴,或利用替代商品如高粱等,但由於營養價值和成本考量,目前多數養豬場仍依賴傳統原料。專家提醒,若原料原則持續走高,整體養豬成本將長期受到影響,甚至可能趨向減產,進而影響豬肉市場的供應與價格結構。
成本上升對豬肉與雞肉價格的可能影響
儘管飼料成本持續攀升,專家指出,豬肉價格的變化並不直接與飼料成本相關,而是受市場供需、拍賣價格等因素影響。短期內,升高的飼料成本未必會轉嫁到終端消費者身上,因為豬肉供應量較為充足,市場反應通常較為平靜。
有業界分析指出,除非飼料成本大幅攀升導致養豬企業不得不調整產量,否則豬肉價格短期內不會大幅浮動。相較之下,雞肉和雞蛋屬於盤商決定價格範疇,養殖成本提高若未造成雞隻數量減少或需求變旺,即使原料漲價,也不一定會直接反映在零售端。在短期內,餐飲業者若因餵食成本上升而調價,則屬於不合理的傳言。
業界策略與未來展望
面對國際物流困境,不少畜牧業者呼籲政府介入協調,調度國內庫存或放寬進口規定,以緩解飼料原料短缺的壓力。此外,透過改變飼料組成比例,降低玉米等高成本原料的使用比例,也是業界務實的應對策略之一。
長遠來看,若海運瓶頸持續未解,養豬及家禽產業可能必須從源頭著手,探索更為本地化的飼料供應方式。如利用高粱或其他替代原料取代玉米,以降低國際運輸壓力對農業生產的衝擊。然而,這樣的轉變也需要時間適應與營養配比的調整,才能在成本與品質之間取得平衡。
畜牧業的成本壓力與市場調整
養豬與家禽業者普遍認為,短期內肉品價格不會立即受到飼料漲價的直接影響,但長期來看,若飼料成本居高不下,或將導致部分養殖戶減產,進而使肉品供應偏緊,可能推動豬肉與雞肉市場的價格上揚。專家建議,養殖業者需密切關注國際物流及原料價格走勢,並提前調整產能及投入策略,以應對可能的市場變動。
值得留意的是,市場的變化不僅僅來自成本端的上漲,消費者行為、政策調整與全球經濟情勢也在共同影響畜產品的價格走勢。業界專員呼籲產官學界攜手合作,建立足夠的韌性,以迎接這場全球供應鏈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