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與腎臟移植 台北醫學大學推動綠色腎臟照護

2025-10-1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慢性腎臟病與腎臟移植 台北醫學大學推動綠色腎臟照護

本文整理台北醫學大學記者會重點,說明慢性腎臟病的診斷盲區、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的差異與環境影響,以及腎臟移植在治療路徑中的角色與等待現況,提供病友與家屬可參考的照護方向與就醫時機。

記者會核心觀察與病例概述

會中分享一名56歲遺傳性多囊腎病病例,患者在47歲即出現末期腎功能衰竭風險,後以腹膜透析維持,最終因雙側囊腫體積龐大接受腎臟移植。移植由配偶捐贈後,患者術後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腎功能逐步穩定,顯示移植在特定個案的治療轉折作用。

慢性腎臟病現況與診斷挑戰

主辦單位指出,2022年台灣約有約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佔人口比約10.6%,然而多數人在進入第4期之前仍未被確診或未意識到病情。預估患者數在2027年可能上升,相關照護負擔與共病風險也會跟著增加。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的差異

會中提及血液透析在資源消耗上的負擔,例如每位病人每年所需用水與耗能量,以及醫療廢棄物量,並討論腹膜透析較能在居家進行、減少環境衝擊與就醫頻率的潛在優勢。主辦單位並引用國內透析病友的存活數據,指出不同透析方式的長期存活率差異,供患者與照護者在療法選擇上作參考。

環境與健保成本考量

發言內容強調推動「綠色腎臟醫學」的目標,包括早期診斷、延緩病情惡化與減少透析發生,以降低對醫療資源與環境的負擔。會中也提到若能有效減少透析人數,對健保與醫療系統支出具有正向影響。

腎臟移植的角色與挑戰

討論指出,腎臟移植對於需要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來說,通常被視為能改善生活品質及減少長期照護負擔的治療選項,但移植器官供需不平衡、等待時間長等問題仍普遍存在,因此多數患者在等待期間仍需依賴透析以維持生命。

臨床與生活型態的提醒

醫療團隊建議重視早期篩檢與慢性病管理,包含定期檢查腎功能、控制共病如高血壓與糖尿病、以及與醫療團隊討論適合的透析方式或移植可能性。若出現尿量改變、浮腫、極度疲倦等疑似腎功能惡化的徵兆,應盡速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

本報導採訪整理會議重點與病例描述,旨在提供一般性健康資訊與就醫參考,鼓勵讀者在面對個人健康問題時向醫療專業諮詢,以利取得個別化的診斷與治療安排。

重點回顧

文章聚焦慢性腎臟病的診斷盲區與治療選項,說明腹膜透析可減少環境與生活負擔、腎臟移植能改變病程但面臨供需限制,提醒早期篩檢與與醫師討論適切照護策略。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