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屈公病疫情變化與蚊媒傳播風險

2025-10-1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廣東屈公病疫情變化與蚊媒傳播風險

本文整理廣東省疾控局於12日至18日通報的屈公病疫情動向與城市分布狀況,指出全省病例總數較前週小幅下降,但多個城市出現反彈,並說明蚊媒傳播風險、常見症狀、檢測與就醫時機,以及日常防蚊與社區防治要點,供民眾參考防護與就醫判斷。

疫情現況

廣東省疾控機構通報,自12日凌晨0時至18日深夜12時,全省新增屈公病本土病例及無症狀感染者共計2086例,較前一週的2257例出現下降趨勢。數據顯示不同地級市出現明顯差異,局部熱點的變化值得關注。

城市分布與變化趨勢

在區域分布上,第2波疫情核心江門市本期新增795例,較前一週的1255例顯著減少。相對地,第1波核心的佛山市本期新增241例,較前一週的196例增加;深圳市本期新增202例,高於前一週的109例。

其他城市情況包括廣州市新增189例,較前週201例略為下降;揭陽市新增89例、潮州市新增81例、汕頭市新增68例等,均呈現不同幅度的起伏。整體來看,雖有城市出現下降,但多數地區仍有傳播活躍的現象。

為何仍須警覺蚊媒傳播風險

衛生單位指出,目前仍處於蚊媒活動期,病毒透過帶病毒的蚊子在社區內傳播的潛在風險存在。當環境條件適合時,局部病例可能出現集中或擴散,防治工作仍不宜鬆懈。

常見症狀與易感族群

屈公病常見為急性發熱伴隨關節痛,也可能出現皮疹、頭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部分族群如年長者或有慢性病者在感染後可能面臨較高的健康負擔,出現嚴重症狀時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檢查與就醫時機

若出現高燒、嚴重關節疼痛或皮疹等症狀,建議及早與醫療機構聯絡,由臨床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檢驗或進一步處置。對於自我照護無法緩解或症狀加劇者,不宜延誤就醫。

社區與個人防護要點

有效減少蚊媒傳播需要社區與個人共同行動。日常措施包括清除積水容器、加強環境清潔、於戶外活動時採取防蚊措施如穿著長袖衣物或使用防蚊用品,以及改善建築通風與紗窗設置等,這些作為有助於降低蚊媒接觸機會。

社區層面則宜配合公共衛生單位進行源頭治理與監測,掌握病例分布以利動態調整防治策略。

綜合觀察,廣東省在本期整體病例數較前週略有下降,但多個城市案例增加的情形提醒,疫情仍具區域化波動風險。面對蚊媒傳播的季節性挑戰,持續監測、加強社區防治與個人防護仍是降低傳播的主要措施,對症狀出現者應儘速尋求專業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重點回顧

本次通報顯示廣東整體病例較前週下降,但多個城市反彈,顯示蚊媒傳播仍具風險。文章指出症狀識別、適時就醫與日常環境源頭治理為主要防護重點,並提醒高風險族群加強注意。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