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官方通報,廣東省近期出現屈公病(又稱基孔肯雅熱)群聚,江門病例佔比明顯上升。本文整理最新通報、常見症狀、防護要點與何時就醫的參考資訊,提供讀者實用疫情理解方向。
最新通報與病例分布
廣東省疾控所通報指出,2023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全省新增報告3181例屈公病本地個案,當中江門報告2480例。其他市縣亦有分布但數量較少。通報同時提到本週起將無症狀感染者納入統計,且目前未見重症或死亡病例。
江門地區已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三級響應以加強疫情應對,相關單位持續進行監測與防控作為,疫情呈現快速上升後的高位波動態勢。
傳染特性與常見臨床表現
屈公病為蚊媒病毒感染,感染後常見症狀包括發熱、關節疼痛與皮疹。症狀表現與個人年齡、基礎健康狀況有關,部分感染者可能症狀輕微或無症狀。
對於出現疑似症狀的人,醫療單位會依臨床表現與必要的檢驗進行評估。本文僅提供一般性疾病信息,不取代醫療專業診斷或處置。
防護要點與個人防蚊措施
在疫情流行期間,個人與社區的防蚊措施可降低被叮咬的風險,建議採取多項通用預防作為:
- 外出時儘量穿著淺色、覆蓋較多皮膚的衣物如長袖與長褲,減少裸露部位。
- 在可能有蚊蟲活動的場合使用經核准的驅蚊產品,並依產品說明安全使用。
- 減少積水容器、改善環境衛生以降低蚊蟲孳生,社區合作與公共衛生部門措施同樣重要。
何時應考慮就醫與檢查
若出現發熱、明顯關節疼痛或皮疹等可疑症狀,建議儘速向醫療機構諮詢以評估症狀並決定是否需進一步檢驗。若無明確診斷前,建議避免不必要的長途或群聚活動,以降低傳播風險。
對於高風險族群或症狀惡化者,應優先尋求醫療評估。本文不提供個別診斷或治療建議,具體醫療處置應由臨床醫療人員依病情判斷。
公共衛生專家提醒,節假日與跨區移動期間應提高警覺,避免前往疫情高發地區,並在必要時遵循地方衛生單位的防疫指引。地方與個人的持續監測與協同防治,是控制蚊媒病毒傳播的重要環節。
重點回顧
廣東近期屈公病病例以江門為主,官方已納入無症狀感染統計;重點在強化個人防蚊、環境孳生源清除與及時就醫評估,且需留意症狀惡化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