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調查顯示,台灣 30 至 45 歲的青壯年面臨顯著壓力負荷,每 4 人就有 1 人出現憂鬱、焦慮或失眠等困擾;另有報告指出,國民的精神健康指數降至近年低點,約 40% 的民眾有睡眠相關問題。白天緊張、夜晚難眠的現象,使「心理疲勞」成為青壯世代的常見隱形風險。
心理疲勞與慢性發炎的生理機轉
精神科臨床與相關研究指出,心理疲勞與慢性發炎有密切關係。慢性發炎指體內長期存在的低度且持續性的發炎反應,常無明顯急性症狀,卻會使免疫系統處於長期的「備戰狀態」,導致免疫功能失衡與生理功能紊亂。
慢性發炎會促使促炎細胞激素釋出,進而過度活化下行的壓力反應路徑(例如 HPA 軸),造成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失衡,影響自律神經、注意力、睡眠與代謝,並可能干擾情緒調節。
壓力與發炎呈現雙向互動:壓力可誘發或加重發炎反應,而持續的發炎則會惡化睡眠障礙與心理疲勞,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影響工作與生活功能。
腸道菌相與情緒、睡眠的連結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多數與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與 GABA,在腸道微生物與其代謝物調節下扮演重要角色。菌相平衡有助於調控發炎反應,促進這些神經遞質的生成,進而協助維持穩定情緒與睡眠品質。
生活型態因素,包括晚睡、高糖高油飲食、蔬菜攝取不足與不規律飲食,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導致發炎物質上升、腸道發炎或腸漏情形,進一步干擾免疫與神經傳導,可能使睡眠與情緒問題惡化。
臨床觀察與非藥物介入選項
臨床案例顯示,長期高壓、作息與飲食不規律的個案容易出現腸胃症狀、疲倦、焦慮、情緒低落與失眠。臨床處置常包括藥物以緩解焦慮或助眠,及針對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治療;同時也會評估患者對藥物的接受度與偏好,提供整合性建議。
在非藥物介入方面,臨床醫師常建議補充與情緒相關的營養素,例如鋅、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D3、鎂及精神益生菌等;並調整用餐順序(先蛋白質→蔬食→澱粉),避免空腹攝取精製澱粉或含糖飲料,以減少血糖波動與腸道負擔。透過改善腸道菌相與降低慢性發炎,可能有助於恢復自律神經與神經傳導的平衡。
關於 PS128 精神益生菌的研究與觀察
文獻與臨床觀察指出,特定菌株能透過調整腸道菌群,影響體內血清素與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進而對情緒與睡眠產生影響。PS128 為一株植物乳桿菌類的菌株,相關研究與臨床試驗報告包括針對長期高壓工作者的 8 週觀察,與對 20 至 40 歲自覺失眠族群的 30 天研究,報告中均指出在情緒、壓力指標與睡眠品質上觀察到改善。
此外,相關資訊提及 PS128 已取得美國 GRAS 安全認證,並在多篇國際期刊發表研究結果。研究發表需通過同儕審查程序,因此所刊登之研究具備一定的科學審查基礎。
如何自我檢視是否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 常無原因地情緒低落、焦躁或易哭。
- 頻繁感到疲憊,即便休息仍提不起勁。
- 一疲倦即出現腸胃不適,如脹氣、腹瀉或便秘。
- 入睡困難、淺眠或多夢,醒後仍感疲累。
- 持續感受壓力大,難以平靜下來。
- 出現腦霧、思緒不清、專注力下降或記憶力退化。
- 無明顯原因的各類疼痛,如喉嚨痛、關節痛或經痛。
- 頭暈、頭痛或耳鳴等疑似大腦發炎相關症狀。
- 過敏症狀頻繁或加重,如鼻過敏、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
- 感染後癒合較慢或皮膚症狀增加,例如青春痘惡化。
可行的生活調整建議
對於情緒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或生活作息不穩定者,可先從生活習慣調整著手:戒菸、限制飲酒、調整咖啡與茶的攝取量;減少糖分與精製澱粉的攝入;規律運動與適度日照;注意均衡飲食以維持腸道菌相穩定。
同時,保留每日短時段的正念練習,有助於穩定情緒與緩解壓力。建議每天花 5 到 10 分鐘閉目休息或專注於呼吸與身體感受,即便途中短暫入睡亦可視為放鬆效果的一部分。
若有需求,可與臨床醫師討論補充益生菌或相關營養素的可行性。部分研究與臨床觀察顯示,特定精神益生菌在協助改善腸道菌相、降低發炎指標、調節壓力荷爾蒙與改善睡眠方面有可能的正面效果,但個體反應存在差異,建議在專業指導下評估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