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分享外食麵食的五大健康控制原則,助你在外吃得既美味又不易發胖

2025-07-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營養師分享外食麵食的五大健康控制原則,助你在外吃得既美味又不易發胖

面對現代都市生活,許多上班族和外食族每天在外用餐,尤其喜愛麵食類的美味。營養師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的飲食策略,幫助大家在享受外食的同時,有效控制熱量與營養攝取,避免不必要的體重增加。本文將深入探討營養專家的五大外食麵食建議,讓你在外用餐也能吃得既健康又安心。

認識台灣常見麵館的飲食特點

台灣的麵館多以湯麵、乾麵、牛肉麵、水餃、湯餃、餛飩等為主要菜單,不同款式的麵食配料豐富,且常伴隨醃漬和涼拌小菜。這些豐盛的餐點雖讓人垂涎,但同時也潛藏著高熱量的風險。營養師提醒外食族注意選擇和份量,把握以下五大外食麵食的控制原則,才能平衡美味與健康。

學營養師這樣點餐 避免外食變胖

根據營養師多年的飲食經驗,建議在外用餐時,要心中有數,挑選適合的麵食組合,並掌握控制油脂和鹽分的技巧。以下是五個重要的外食麵館點餐原則,幫助你在享用麵食時,兼顧健康與飽足感。

一、選擇湯麵或乾麵的注意事項

以相同份量的麵條來說,乾麵通常需要加入較多油脂(約兩湯匙約90大卡),且調味料含量較高;而喝湯則容易因鹽分過高而攝取過多鹽分。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不喝湯的乾麵,並適度降低油脂的攝取,以維持營養均衡。

二、份量大小的重要性

不少麵館的份量約為4份(280大卡),若是大碗則可能高達6份(420大卡),較適合活動量較大的族群。建議外食族根據自身的活動量選擇適當的份量,避免過量進食造成熱量過剩。

三、偏好寬麵避免細麵

寬麵的口感較有咬勁,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咀嚼時間,提高飽足感。同時,寬麵接觸油脂和調味料的面積較少,傳達的熱量比細麵低。若有選擇,建議偏好寬麵,以降低油脂與熱量的攝入。

四、喝湯要慎重

營養師提醒,外食放棄喝湯是控制鹽分和鈉攝取的基本策略。喝湯容易導致過量鹽分攝入,增加負擔,也可能成為高熱量的來源。建議用湯少量或避免喝湯,保持飲食清淡,才能降低身體負擔。

五、青菜必點不油炸

青菜是不可或缺的健康配菜,但提醒外食族注意,青菜若加入大量油蔥酥,熱量會快速飆升。營養師建議點青菜時,選擇燙青菜且不加油,以保持低熱量的同時豐富纖維,有助於促進消化和控制血糖。

避開高熱量的常見陷阱

很多外食族在青菜或配料的選擇上,常忽略了油脂的攝取。營養專家指出,像是燙青菜裹上油蔥,整體熱量可能瞬間升高三倍。建議以蒸或水煮方式,取代油炸或油拌的青菜,才能更健康。

外食麵食的熱量建議與搭配策略

以下是幾個適合外食族的麵食組合建議,既滿足口腹之慾,又能避免過多熱量負擔:

  1. 招牌湯麵(含滷蛋和瘦肉兩片)、清淡燙青菜、豆乾花干盤,約600大卡。
  2. 牛肉麵配泡菜和海帶,約500大卡,青菜可作為搭配。
  3. 鮮肉餛飩湯(五顆)、皮蛋豆腐、不加油的燙青菜,約500大卡。
  4. 高麗菜或韭菜口味的水餃十顆,搭配小黃瓜,熱量約750大卡。

點餐時應遵循每餐碳水(澱粉)4~5份,至少一份豐富的蔬菜,以及2~3份蛋白質的原則。而餛飩因薄皮含較少澱粉,比較適合作為低卡選擇;相較之下水餃因較大顆和厚皮,熱量較高,也需適度控制數量。

幫助外食族提升餐桌素養的實用建議

建議外食族可根據上述五大原則,靈活點餐,並培養辨別食材營養的能力。像是選擇青菜時避免加油、分量控制、偏好寬麵,這些細微的習慣都能累積成日常的健康價值。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讓身體更輕盈健康。

延伸了解更多健康飲食知識及外食策略,請持續關注相關營養專家分享的內容,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仍能掌握飲食的智慧與素養,達到健康與美味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