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歲心臟外科醫師魏崢分享臨床經驗與醫療經營理念,談手術中判斷、團隊協作與人工心臟的技術前景,說明醫療現場的挑戰與長期照護思維,提供一般讀者理解心臟外科現況的參考。
從手術台到病房的日常工作觀察
在手術室內,魏崢以冷靜判斷與精準手法聞名;下了手術台,他以樸實語氣談醫療與團隊運作。他仍維持每週約兩天開刀的臨床工作,並注意以有限時間提升睡眠品質來維持專注力。這樣的工作型態讓他強調經驗與流程的重要性,而非單靠手部靈巧。
手術判斷與技術要點
魏崢指出,心臟外科的核心在於手術中的邏輯判斷,例如出血處理、縫合順序與切入深度等關鍵決策,這些都需透過長期經驗累積。他也提到,相較於一般外科以切除為主,心臟外科更多是重建與修補,完成後的成就感來自整體構築的成功。
臨床風險與職業現實
他談到醫師在處理病人時可能面臨的職業風險,包括感染與針刺事件,並以自身經驗說明即便是資深醫師也會遇到職場上的不確定性與身體負荷。對此,他強調制度與團隊支援對維持醫療品質的關鍵作用。
醫療環境與團隊文化的重要性
魏崢認為,醫療體系的運作不應僅追求成本效益,亦需重視對醫護人員的照顧與激勵。他提倡盈餘回饋與改善工作環境,讓醫療人員在被善待的條件下,能更專注於病患照護。此外,他期望社會大眾對醫護群體保有理解,避免過度苛求單一醫療人員的角色。
院務規劃與國際視野
在醫院經營面向,魏崢提到院方正進行擴建工程,計畫整合心臟病房與手術室以建構完整照護流程,同時朝國際醫療接軌,吸引外國病人並展示台灣醫療實力。他認為完善的設施與團隊是提升照護品質的基礎。
人工心臟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對於人工心臟技術的前景,魏崢表達樂觀看法。他回憶早期在1996年使用人工心臟做為短期支援,之後進行心臟移植的個案曾延續多年生命。魏崢指出,由於可供捐贈的心臟數量有限,尋找替代方案與材料科技突破,是未來改善嚴重心臟衰竭照護的一條可能路徑。
技術推進的挑戰與思維
他提醒,人工或機械性支援設備的普及需面對材料、生物相容性與長期管理等挑戰,醫療團隊、病人與制度面向的配套同樣重要。對個別病人的選擇與時機掌握必須在多方討論下審慎決定。
整體而言,魏崢以長年的臨床經驗強調判斷力、團隊協作與制度支持對心臟外科實務的重要性,同時關注人工心臟等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展望,期待在人才與資源配合下,為更多心臟衰竭病人提供可行的照護選項。
重點回顧
本文聚焦心臟外科臨床判斷、醫療團隊與人工心臟技術的發展意義,說明現場挑戰與制度需求,並指出技術普及仍受材料與長期管理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