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興醫院累積三十八年心臟移植經驗與長期追蹤資料,本文整理手術時程、存活率數據、臨床觀察與風險因子提示,提供病友與家屬作為就醫與生活型態參考。
心臟移植的歷程與主要數據
台灣自1987年開始推動心臟移植,振興醫院自1988年7月完成首例手術,至2025年8月累計589例,受贈者年齡介於2.3歲至75歲。院方彙整的追蹤資料顯示,移植後第1年存活率約86%、第5年75%、第10年59%、第15年50%、第20年33%,到第30年仍有十五趴的存活比例。院方並指出,這些長期追蹤數據在各時期均高於國際比較值,反映移植後的長期照護與管理成效。
臨床個案與家族型移植觀察
在多位長期存活個案中,有患者在年輕時接受換心並度過三、四十年。個別病友經歷包含術後罹癌或需長期腎臟替代治療,但仍維持生活意志;也有罕見的二次心臟移植案例,復原後能重返職場或日常活動。院方亦觀察到數組家族型移植情形,包含父子、兄弟或其他親屬層級的多例移植,提示部分家族可能具遺傳性心肌疾病的背景,值得臨床進一步評估與長期追蹤。
移植適應與病因變化
早期導致需接受心臟移植的主要原因以心肌炎引發的擴張型心肌病為多,但近年來冠狀動脈疾病與心肌梗塞所占比例有上升趨勢,成為移植候選人的重要來源之一。醫師提醒,控制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對預防嚴重心血管事件與降低未來需接受移植的風險具有關鍵意義。
風險因子管理與何時就醫
對於心血管病風險的管理,臨床上強調辨識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與吸菸等常見危險因子;此外,若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活動耐受度下降或反覆胸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及時診斷與治療,避免病情惡化至需考慮器官移植的階段。
臨床照護與跨國合作觀察
振興醫院表示,移植成果來自團隊在移植外科、術後照護、免疫抑制管理及長期追蹤等多面向的整合。院方亦參與區域合作與經驗交流,協助其他醫療團隊發展移植技術與制度,強調器官捐贈與移植系統的建立對延續生命的重要性。
目前院內約有數十位病患列入心臟移植等待名單,醫療團隊持續提供移植前評估、術後管理與復健支持。對於病友與家屬而言,理解移植可能的長期挑戰、遵守藥物與追蹤計畫,以及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都是術後維持生活品質的重要面向。
本文以醫療觀察與公開數據為基礎,呈現一個醫療機構多年來在心臟移植臨床實務與追蹤上的主要發現與提醒,供關心心臟移植議題的讀者參考與思考。
重點回顧
振興醫院三十八年資料顯示心臟移植後具長期存活個案,當前趨勢是冠狀動脈疾病增加、家族性病例需注意遺傳背景;持續風險管理與長期追蹤是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