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救災過程出現熱衰竭個案,本文說明熱衰竭與熱中暑的差異、常見警示症狀、現場立即處置與日常預防重點,提供救援與戶外工作者實務參考。
事件概況與臨床表現
在救災或戶外勞動情境中,曾發生一名男性在鏟土作業時突然倒地的案例。當時出現的狀況包括體溫升高、血壓偏低與心跳加快等,經現場處置後病情穩定並送醫觀察。此類狀況屬於熱傷害範疇,若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熱中暑。
熱衰竭與熱中暑的差異
熱衰竭與熱中暑同屬熱傷害,但在嚴重程度與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熱衰竭常以大量出汗、虛弱、噁心或血壓下降為主,若不處理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熱中暑。熱中暑通常涉及體溫持續升高與中樞神經症狀,需緊急醫療介入以避免不可逆損害。
現場初步處置步驟
遇到疑似熱衰竭患者,現場可依序採取以下措施以降低風險並穩定病情
- 立即移至陰涼處並讓患者平躺或半坐姿勢,確保呼吸道通暢。
- 脫去多餘或緊身衣物,特別是外層厚重衣物以利散熱。
- 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大血管處放置冷敷物或冰袋以加速體表降溫。
- 使用噴霧與電扇或風扇加強蒸發散熱,必要時以擦拭溫水方式協助冷卻。
- 如患者意識清楚且可吞嚥,給予含電解質的清涼飲品以補充水分與鹽分;若情況嚴重或有生命徵象不穩,應盡速送醫並由專業人員評估是否需靜脈補液。
預防與自我照護建議
在高溫或悶熱環境從事勞動或救援活動時,建議採取下列預防措施以降低熱傷害風險
- 規律補充水分,重度流汗時同步補充電解質,避免等待出現口渴才喝水。
- 穿著透氣、淺色且寬鬆的衣物,並於工作間隔安排休息與陰涼處暫停。
- 避免過度負荷或長時間連續作業,必要時調整工作節奏與人力分工。
- 關注自身與周遭同伴的身體狀況,發現異常如噁心、頭暈、肌肉痙攣或體力迅速下降應立即停止活動。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出現昏迷、意識混亂、高度嗜睡、持續嘔吐、呼吸困難或生命徵象明顯異常,應立即尋求急救與醫療評估。對於經初步處置仍無改善或病情反覆的患者,醫療現場可能需進一步的體溫控制與血液動態監測。
在救災與戶外工作環境中,熱衰竭屬於可預防的急性狀況。保持涼爽環境、規律補水與提高警覺是降低風險的關鍵;遇有疑似熱傷害時,按步驟處置並及早就醫可降低嚴重後果的機會。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救災現場熱衰竭的常見徵兆與現場處置,包括移至陰涼、去除過多衣物、局部冷敷與補水補電解質,並提醒何時應立即送醫與預防要點,同時指出現場監測與早期介入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