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救災現場一名志工因高溫作業出現熱衰竭狀況,醫療團隊即時處置後穩定。本文說明熱傷害常見徵兆、現場急救考量與預防重點,協助救災及戶外工作者提高警覺並了解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事件概述與現場處置
花蓮光復鄉在堰塞湖洪災後的清淤救援中,出現一名中年志工在鏟土作業時突然倒下的情形。現場檢查發現其體溫偏高並伴隨血壓下降與心跳過速,醫療人員立即脫去外衣並在頸部、腋下與鼠蹊部等位置加強降溫,同時使用噴霧與電風扇輔助散熱,並以靜脈補液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隨後送醫進一步觀察。
熱傷害與熱衰竭的常見症狀
熱傷害涵蓋從熱痙攣、熱衰竭到最嚴重的熱中暑等不同程度。現場可注意的警示徵狀包括:
- 異常高溫感或測得體溫升高
- 出現頭暈、虛弱、噁心或突然昏厥
- 心跳加快、血壓偏低或呼吸急促
- 皮膚濕熱或乾燥無汗的情況視嚴重程度而異
現場急救要點與注意事項
在等待專業醫療資源到達前,現場可採取的保守處置以降低風險為主。常見做法包含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脫去過多衣物以利散熱、在大血管經過處如頸部、腋下及鼠蹊部以冷敷或濕布協助降溫,並在有條件下以扇風或霧化噴霧提升散熱效率。對於意識清楚且無嘔吐者,可在評估下補充含電解質的液體;若出現昏迷、抽搐或生命徵象不穩,應優先送醫處理。
現場通報與分工建議
救援場域建議由一名人員專責通報醫療支援或救護車,一名人員評估並進行初步穩定作業,其餘協助維持環境安全與接力工作,避免過度疲勞的人員繼續長時間曝曬作業。
高風險族群與環境因素
救災或戶外工作時,高溫、濕度高與重體力負荷會提升熱傷害風險。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正在服藥影響體溫調節或利尿的人,以及未充分補水或休息的救災人員,屬於較易發生熱傷害的族群。組織救援時應考量輪班、補水與避暑設施的安排。
預防作法與現場管理重點
- 安排適當休息與輪替,避免單一人長時間連續高強度作業
- 備妥遮蔽物、充足飲水與含電解質飲品,鼓勵定時補充
- 監測天氣預報與當地熱指數,必要時調整工作時間或強度
- 教育救援人員辨識早期熱傷害症狀與基本急救步驟
何時應立即就醫
若出現意識改變、抽搐、持續嘔吐、無法自行喝水或生命徵象不穩,如嚴重心跳過快或血壓明顯偏低,應即刻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現場的初步處置可減少惡化風險,但無法替代臨床評估與進一步治療。
這起救援事件提醒參與救災或戶外高溫工作的民眾與工作單位,應在事前規劃防暑與急救措施,並保持警覺以降低熱傷害風險。醫療團隊的即時介入在本案中協助穩定生命徵象,但強調預防與環境管理同樣重要,以保護救援人力與受災民眾的安全。
重點回顧
救災現場因高溫發生熱衰竭個案,現場降溫與補液為關鍵處置。本文說明可辨識的警示徵狀、現場可行的穩定措施與預防要點,並提醒在出現意識改變或生命徵象不穩時應儘速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