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連假期間花蓮光復救災現場與參與志工面臨持續高溫與高濕環境,本文彙整衛福部與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就醫情形,說明熱傷害的常見症狀與易感族群,並整理三項實用預防要點與現場自我保護要領,協助民眾判斷何時應儘速就醫並降低受害風險。
近期就醫情形與高溫背景
近期花蓮救災行動吸引大量志工投入,但天氣仍偏熱,衛福部統計指出今年9月因熱傷害就醫共計519人次,較去年同期的485人次略增。統計也顯示9月最後數日每日仍有數十人次因熱傷害就醫,顯示高溫與救災現場的勞動負荷可能提高風險。
熱傷害發生的機制與警示症狀
在高溫與高濕環境下,汗水若無法有效蒸發,體感溫度會上升,增加熱傷害的機會。常見警示症狀包括皮膚乾熱或潮濕、體溫升高、心跳加速、頭暈或噁心等。若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改變或其他異常,應視為可能的重度熱傷害並尋求醫療協助。
誰屬於較高風險族群
從事重體力或長時間戶外工作的救災人員、長者、慢性病患者以及未充分補水或休息的人,屬於較容易出現熱傷害的族群。環境濕度高時,風險尤為提升。
預防熱傷害三字訣
國民健康署與衛福部均呼籲在救災與高溫作業情境下,落實下列三項原則以降低熱傷害風險。
- 保持涼爽:選擇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儘量維持作業或休息空間通風,並安排輪替休息以減少長時間曝曬。
- 補充水分:依照天氣、活動量與流汗情況,適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避免高糖、含咖啡因或含酒精的飲品,必要時可選擇電解質飲料。
- 隨時留心:注意天氣預報與自身狀況,若出現體溫升高、皮膚變化或心悸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休息並設法降溫,可飲用少量含鹽分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以補充流失的鹽分,必要時立刻就醫。
現場管理與個人防護考量
救災現場的組織應考量輪班與休息安排、飲水補給站與遮蔽處所,以降低每位參與者的熱負荷。個人則應注意自身耐熱能力與健康狀態,若有慢性疾病或使用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應事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並適度調整作業強度。
面對高溫情境,資訊透明與自我覺察同樣重要。掌握天氣變化、適時補水與休息,可以在多數情況下降低熱傷害風險;若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儘速尋求醫療評估。
重點回顧
本文指出救災現場與高溫環境增加熱傷害風險,整理三項即時防護要點並提醒在症狀加劇時儘速就醫,且環境濕度與活動強度會影響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