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假日戶外活動與勞動時,高溫增加熱傷害與熱中暑風險。本文說明臨床表現、易感族群、現場急救五步與預防要點,幫助讀者判斷危險訊號並知道何時尋求醫療協助。
事件概述與臨床現場處置
近期在戶外工作情境中出現一例疑似熱衰竭,個案於鏟土作業後突然倒地,現場測得體溫約三十八點五度、收縮壓約90 mmHg,心跳超過每分鐘一百二十下。現場醫療站啟動熱傷害處置流程,先行脫去外衣並針對頸部、腋下與鼠蹊等大血管附近進行冰敷降溫,搭配噴霧與電風扇協助散熱,必要時給予靜脈點滴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並在生命徵象好轉後安排後送醫院觀察與進一步處理。
熱傷害與熱中暑的常見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熱傷害是一個光譜,從輕度中暑到可能危及生命的熱中暑。常見表現包括頭暈、衰弱、出汗異常、噁心、肌肉痙攣與精神狀況改變。當體溫升高、血壓下降或心跳過快時,情況可能已達重度需立即處理。
- 高風險族群:戶外勞工、長時間曝曬的活動者、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與未適應高溫的個體。
- 環境因素:高濕度、強烈日照與缺乏遮蔭或補給場所會提高危險性。
現場急救五步與實務要點
在發現疑似熱傷害時,現場可依序採取以下急救原則以降低惡化風險。這些措施旨在穩定病況並爭取時間以進行專業醫療處置。
- 蔭涼 - 將患者移至陰涼或通風處,避免持續曝曬。
- 脫衣 - 盡可能減少覆蓋衣物,利於散熱。
- 散熱 - 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大血管處冷敷,並使用噴霧或風扇增加蒸散作用;必要時以冷敷袋或濕巾加強降溫。
- 喝水 - 若患者意識清楚並能自行吞嚥,提供含電解質或清水適量補充;避免一次大量灌飲。
- 送醫 - 若症狀持續、出現意識改變、持續高體溫或生命徵象不穩,應儘速送醫處理。
預防措施與何時就醫
避免熱傷害的關鍵在於事前預防與即時觀察。建議在高溫期間安排工作與活動的休息時段、提供遮蔭與充足飲水、穿著透氣衣物並留意同伴狀況。若發現頭暈、噁心、意識模糊或無法自行補水、體溫持續偏高或血壓心跳異常,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面對高溫環境,個人適應性與既有健康狀況會影響風險高低。即便採取預防措施,若出現嚴重症狀仍須以醫療評估為準,避免延誤治療。
重點回顧
節日或戶外高溫活動增加熱傷害與熱中暑風險;掌握蔭涼、脫衣、散熱、補水、送醫五步能降低惡化機率,但仍應關注個人狀況並在必要時及時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