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警報來襲紫外線暴增,這些戶外行為絕對不能做

2025-08-0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高溫警報來襲紫外線暴增,這些戶外行為絕對不能做

近日全球多地氣候異常,隨著氣溫攀升至40度以上,氣象局持續發布高溫與紫外線警告。由於高溫對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了解高溫預警及紫外線指數的意義,掌握適當的防範措施變得格外重要。本文將針對高溫警報的分級與紫外線傷害的預防策略進行詳細解說,幫助讀者在炎熱天氣中妥善保護自己與家人。

高溫警報系統解析與識別技巧

什麼是高溫?

根據氣象署的定義,當地面最高氣溫持續達到或超過36℃,就會進入高溫警示範圍。為了讓民眾能快速掌握天氣警訊,氣象署自2018年起製作「高溫資訊圖」,並將不同高溫狀態以燈號系統進行區分。了解這些燈號的意義有助於我們提前做出防暑準備,以避開熱傷害的風險。

高溫燈號分類與意義

  • 黃燈:氣溫超過36℃,預示高溫警示,提醒特定族群注意中暑風險。
  • 橙燈:氣溫持續三天以上超過36℃,或氣溫達到38℃以上,此為中度高溫警報,民眾應加強防曬與補充水分。
  • 紅燈:氣溫達38℃以上,且持續超過三天,代表嚴重高溫,應避免戶外活動,特別是老人、小孩與慢性病患者。

在酷熱天氣中,哪些行為絕對不能做?

當高溫燈號轉為紅燈或紫爆(紫外線過量)時,若未妥善應對,極可能引發中暑、曬傷甚至眼睛受損。這種情況下,以下行為務必避免:

  • 戶外長時間曝曬:烈日當空期間曝曬會迅速使體溫升高,增加中暑機率。建議改在陰涼處或室內休息。
  • 忘記補水:身體水分流失加劇中暑風險,務必勤飲清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
  • 穿著過少衣物:裸露肌膚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應穿著清涼且遮擋紫外線的衣物、佩戴太陽眼鏡與帽子。
  • 忽視紫外線過量警示:未做好防曬措施就外出,會嚴重傷害皮膚及眼睛。尤其在紫爆警報下,應盡量避免在戶外活動。

如何查詢高溫與紫外線資訊,做好預防?

掌握最新天氣警訊是避免紫外線傷害的第一步。建議民眾定期透過以下渠道查詢高溫與紫外線指數:

  • 中央氣象署官方網站:提供即時的高溫與紫外線預報資訊,讓民眾能即時了解天氣變化。
  • 天氣專屬手機應用程式:下載官方App,即可掌握每日紫外線指數的最大值,以及未來預測。
  • 天氣相關粉絲專頁:如「報天氣」等粉絲專頁,定期更新紫外線與高溫資訊提醒,適合行動裝置使用者。

紫外線指數的意義與防護措施

紫外線是太陽輻射中的一部分,紫外線指數(UV Index)反映到達地表的紫外線輻射強度。數值越高,戶外在相同時間會受到越強的紫外線傷害,若不做好防護,紫外線暴露時間越長,造成曬傷、皮膚老化,甚至眼睛傷害的風險越大。

紫外線指數的五個等級

  • 低量級(綠色):紫外線指數≤2,可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傷害風險較低。
  • 中量級(黃色):紫外線指數3~5,戶外活動中需適當遮擋,避免曬傷。
  • 高量級(橙色):紫外線指數6~7,較易曬傷,建議做好防曬措施,如塗抹防曬乳 、佩戴太陽眼鏡及遮陽帽。
  • 過量級(紅色):紫外線指數8~10,極易曬傷,短時間內即可能傷害皮膚和眼睛,建議在陰涼處並增強保護措施。
  • 危險級(紫色):指數≥11,紫外線最強,短時間曝曬即有嚴重曬傷風險,請避免戶外活動。

應對紫外線過量的防護策略

在紫外線危險級天氣下,應採取以下措施來降低危害:

  • 出門前塗抹高效防曬乳液,並每2小時補擦一次。
  • 佩戴太陽眼鏡、防曬帽與修身長袖衣物。
  • 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日照高峰時段。
  • 在戶外活動時攜帶遮陽傘或選擇陰影下休憩。
  • 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尤其是老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更應謹慎應對紫外線。

結語

隨著氣候變遷導致的高溫與紫外線日益嚴峻,養成科學應對的習慣顯得更為重要。不論是居家或戶外活動,適當的預防措施都能有效降低紫外線傷害,保障自身與家人的健康與安全。保持敏銳,善用官方天氣資訊資源,才能在酷熱的天氣中安然無恙。健康的生活,從每日留意天氣變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