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與兒童潰瘍出血臨床案例與防治要點

2025-09-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幽門桿菌與兒童潰瘍出血臨床案例與防治要點

本文以臨床案例說明幽門桿菌在兒童與青少年可能引發的胃部感染與消化性潰瘍風險,說明檢查方式、常見症狀與治療原則,並提出追蹤與預防的要點,供家長與臨床參考。

臨床案例概述

一名青少年因黑便、嘔吐與貧血就醫,血紅素短時間內顯著下降並需要輸血處理。內視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經局部止血處置後穩定。病理與幽門桿菌檢查均顯示感染,依藥物敏感性接受四合一療法後臨床症狀明顯改善。

幽門桿菌的臨床意義

幽門桿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螺旋桿菌,能在胃酸環境中存活並引發慢性胃炎或潰瘍。全球感染率高,兒童感染盛行受到地區與衛生條件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之一,感染與某些胃癌病例存在關聯。

兒童與青少年常見表現

  • 症狀多樣且有時不典型,常見包括反覆腹痛、腹脹、噁心或食慾減退。
  • 嚴重感染可出現消化性潰瘍併發出血,表現為黑便、嘔血或貧血,情況可能危急。
  • 臨床上成人與兒童的表現與併發症風險不同,需個別評估。

診斷方式與檢查重點

診斷可分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方法。侵入性檢查包括胃鏡下觀察與取樣,用於評估黏膜狀態並進行病理或快速尿素酶檢驗。非侵入性檢查則包含呼氣試驗與血清或糞便檢驗,適用於特定情境或追蹤療效。

治療原則與追蹤要點

治療通常採多藥合併策略,包含抑酸藥物與抗生素或含鉍製劑的組合,療程多為數天至數週不等。完成療程與依醫囑追蹤檢驗有助評估根除情況。醫師會根據藥物敏感性與個人狀況調整用藥,療效與風險需由專業醫療人員判斷。

預防與就醫契機

幽門桿菌可能透過口糞或密切接觸傳播,良好衛生習慣與飲水食品安全有助降低感染風險。若兒童出現持續性腹痛、反覆嘔吐、黑便或貧血等情形,建議儘速由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此一臨床案例提醒,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可改善多數兒童與青少年的預後;治療後的追蹤同樣重要,以確認感染是否根除並監測可能的長期風險。臨床處置應由具備判斷能力的醫療團隊負責,以避免延誤治療或不必要的檢查。

重點回顧

以一例青少年幽門桿菌併發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為例,說明感染臨床表現、常用檢查與藥物療程,並提醒預防、追蹤與臨床評估的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