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異常超過一週警示血友病可能性高

2025-07-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月經異常超過一週警示血友病可能性高

長時間持續月經、血量暴增或血塊過大,可能是血友病或類血友病的早期警訊。專業醫療團隊提醒,這些出血異常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預示著潛在的血液疾病,尤其是遺傳性出血疾病如血友病和類血友病。理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早期診斷與治療,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遺傳性血液疾病:血友病與類血友病的差異與風險

血友病的基本知識與診斷現況

血友病是一種因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遺傳性出血疾病,全球盛行率約為1/5000,且超過九成患者為男性。患者常表現為肌肉、關節反覆出血,日常小傷也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情況。根據台灣相關血液專科調查,確診血友病患者比例偏低,且多數未被及時診斷。

類血友病的特點與盛行情況

相較於血友病,類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是一種更常見的遺傳性止血異常疾病,其全球盛行率約為千分之一。台灣約有2萬3千人可能罹病,但確診病例僅約363人,超過98%的患者未被診斷出來。類血友病同樣涉及凝血因子異常,但多為輕度或亞臨床型狀,女性患者也較男性更容易被確診,因月經過多、鼻出血等臨床症狀較為明顯。

類血友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方式

1894年由芬蘭醫師Eric von Willebrand發現,類血友病的主要特徵是血液中的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溫韋伯氏因子)缺乏或功能異常。當人體需要止血時,VWF會協助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VWF不足或功能異常,則會導致血液凝固困難,出血風險提升。臨床上,類血友病患者可能出現黏膜出血、鼻血、牙齦出血或經血過多等症狀。

男女都可能罹患與診斷挑戰

雖然遺傳學推估男女盛行率相似,但實務上,女性因為經期、產後出血等臨床表徵較為明顯,求診率較高。國際統計顯示,確診病例中,女性約佔60%,男性約40%。目前台灣估算約有2萬3千名潛在血友病或類血友病患者,但真正確診者稀少,診斷延遲是主要挑戰之一。

經血過量自我評估方法與警示

血栓暨止血學會提出「經血過量123口訣」,幫助育齡女性自我評估月經血量是否異常:

  1. 月經持續超過一週
  2. 每兩小時需更換一次衛生棉
  3. 血塊直徑超過3公分(硬幣直徑約2.8公分,血塊大於硬幣即需警覺)

臨床研究顯示,約有16%的育齡女性月經血量過多,可能與類血友病相關。若出現上述任一句徵兆,建議立即就醫血液專科,以進一步檢測血液凝血功能或基因檢測確診,避免潛在的嚴重出血風險。

實際案例提醒早期診斷重要性

例如,國中女生因經期長達三週、血塊過大,經由婦產科轉診血液科,終於確診為類血友病。家長應主動關注青春期女兒有無異常出血現象,早期發現可以有效降低出血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此外,不分性別,若有頻繁鼻血、莫名瘀青或牙齦出血等症狀,也應儘速進行血液檢查。

血友病與類血友病的預防與治療

目前醫學已進展出多種治療方案,能有效補充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調整血液凝血機制。專業醫師表示,早期診斷不僅可預防嚴重出血意外,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對於血友病及類血友病患者,定期追蹤血液凝血狀況,並依照醫師建議進行預防性治療,是降低出血風險的關鍵所在。

血液疾病的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提早認識症狀並積極就醫,是維護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專業診斷與適切治療,能有效改善血液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也為家庭帶來更安心的未來。

本篇文章旨在提供血友病與類血友病的相關知識,提醒民眾留意血液異常症狀,追求健康生活的同時,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視與早期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