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扶刀處理子宮肌瘤與備孕臨床考量

2025-10-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海扶刀處理子宮肌瘤與備孕臨床考量

本文報導一例以影像導引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海扶刀)消融子宮肌瘤的臨床過程,說明與子宮腺肌症鑑別的檢查重點、治療適應與對備孕與孕期監測的考量,並強調個別化評估對生育規劃的重要性與潛在限制。

個案概況與就醫動機

一名三十多歲婦女在備孕期間出現經血量驟增與劇烈痛經,先前曾被以腺肌症初判,但症狀持續惡化而轉診。經陰道超音波檢查並輔以血液標記(CA‑125)評估後,最終被判定為位於子宮肌層的肌壁間肌瘤,直徑約六公分且有成長與症狀持續的風險。

為兼顧生活品質與未來生育計畫,醫病雙方討論後選擇以海扶刀進行消融治療,期望在不切開子宮的情況下減輕症狀並保留子宮完整性。

子宮肌瘤診斷流程與鑑別要點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症可能表現相似,例如經痛與經血過多,但兩者病理機轉與影像表徵不同,診斷需綜合臨床症狀、陰道超音波、必要時的磁振造影(MRI)與血液指標輔助。超音波為首選影像工具,當影像不典型或需更精細定位時,MRI可提供補充資訊。

在評估與生育相關的患者時,醫師會考量肌瘤的大小、位置、與對子宮腔變形的影響,這些都是決定是否介入以及可採取何種治療的重要因素。

海扶刀的適應與限制

海扶刀是以影像導引的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消融技術,屬於非侵入性或微侵入性選項,治療時不需開刀切除子宮。此方法在條件合適者可達到減緩出血與疼痛的目的,同時保留子宮結構,對仍有生育意願的患者提供一個可討論的替代方案。

但海扶刀並非對所有病例皆適用,若合併慢性疾病、其他婦科病變、過去接受腹部放射治療、肌瘤血流特別豐富,或患者正處於懷孕或哺乳期間,則需更審慎評估。術前會進行影像與臨床評估以判斷適應症,並向患者說明可能的效果與潛在風險。

備孕與孕期監測的臨床考量

在本案中,患者依醫囑術後休養約三個月即開始備孕,之後順利懷孕並完成必要的孕期檢查與監測。術後追蹤顯示原先約六公分的肌瘤縮小並穩定於約三公分範圍,臨床上未再出現明顯惡化。

若在未處理肌瘤的情況下懷孕,若需進行羊膜穿刺等侵入性檢查,肌瘤的位置與胎位可能會增加操作複雜度,但並非絕對禁忌,是否施作仍應由醫師評估病灶位置、胎兒狀態與整體風險後決定。整體而言,先行處理病灶有時可使後續孕期評估與操作較為可預期。

與患者討論的重點與臨床陪伴

醫療決策應以個別化評估為核心,包含症狀嚴重度、肌瘤的大小與位置、患者的生育意願與慢性病史等多項因素。治療前應清楚說明各選項的可能效益、限制與需要的追蹤計畫,術後也需安排影像與臨床追蹤以評估治療效果與生育安全性。

在臨床實務中,醫師與患者間的溝通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共同討論可選擇最符合個人需求的處置並計畫後續的生育照護。

此案反映出在備孕情境下,針對子宮肌瘤的診斷與治療需兼顧症狀控制與生育規劃,醫病共同評估並安排適切的術前與術後監測,可在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維持懷孕與孕期管理的可行性。

重點回顧

本案示範以影像導引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消融子宮肌瘤可在保留子宮完整性的前提下降低症狀,並為備孕提供可行的處理路徑;但適應症、慢性病史與肌瘤位置會影響可選擇性與風險,需個別評估與術後追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