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症新動向 虛擬實境模擬助行為練習

2025-09-0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囤積症新動向 虛擬實境模擬助行為練習

囤積症屬於可影響日常功能的精神健康問題。本文說明症狀、常見成因、如何分辨收藏與病理性囤積,以及虛擬實境(VR)作為輔助介入的原理與侷限,並提示就醫時機與注意事項以利讀者參考與溝通。

什麼是囤積症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為一類會導致居家環境雜亂並妨礙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患者難以丟棄物品,導致居住空間擁擠、動線受阻,進而影響安全及社交功能。此一現象已被精神醫學領域納為需關注的疾病範疇之一。

形成原因與風險因子

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囤積行為常與個人歷經的創傷或長期情緒困擾有關。部分專家包括諾桑比亞大學的Nick Neave教授提到,童年遭受忽視、虐待或情感缺失,可能讓個體透過蒐集物品來獲得暫時的安全感或慰藉。隨著時間,這類行為可能惡化為成癮樣模式,並伴隨羞恥與社會孤立。

如何區分收藏與病理性囤積

不少人會有收集興趣,但判別要點在於是否妨礙生活功能。若物品堆積造成居住危險、阻礙基本生活動作或引發重複的心理困擾,便可能超過「正常收藏」的範疇。專業評估通常會考量居家安全、情緒反應與對丟棄物品的決策困難程度。

現有治療方向與虛擬實境的應用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介入方式包括認知與行為技巧訓練,重點在於改善決策能力與逐步練習丟棄物品。臨床團隊也指出,直接在患者家中處理雜物時可能面臨安全或情緒負荷,導致執行難度提高。

近年有團隊開始測試將虛擬實境(VR)用於輔助治療的可能性。以小型試驗為例,參與者先拍攝居家情境並在虛擬場域中練習將特定物品分類置放,藉由模擬情境降低直接丟棄時的情緒壓力,再在真實環境中嘗試落實決策。負責相關研究的臨床醫師提醒,這類方法仍在測試階段,屬於輔助工具而非單獨療法。

患者經驗與社會理解的重要性

部分經驗分享指出,患者往往以不同方式形容自己的行為,例如「尋寶者」或「收藏家」,以減少污名感。支持性且尊重的介入氛圍有助於建立信任,提升接受治療與改變行為的可能性。專業人員強調,理解動機與情感依附是長期介入的關鍵。

何時尋求專業協助與注意事項

  • 若居家雜物已影響日常生活、安全或人際關係,建議諮詢精神科或臨床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評估。
  • 治療通常需要多次介入與跨領域合作,包括心理治療、社會支持與必要時的社會服務協助。
  • 對於新興輔助工具如VR,應詢問提供方的資格與研究證據,並與臨床團隊討論是否適合個人情況。

面對囤積問題,社會理解與專業支持同等重要。短期的行為改變往往需配合情緒處理與決策訓練,患者與家屬在尋求協助時可著重溝通需求與安全考量,讓介入措施更符合個別狀況。作為專欄觀察者,我們鼓勵以同理與科學證據為基礎,逐步探索可行的支援方案。

重點回顧

囤積症會影響生活功能,常與早期創傷或情緒困擾相關;現有介入以決策與行為訓練為主,VR 目前為輔助性模擬工具,仍需更多評估與個別化規劃。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