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急症中心布局與挑戰 專家談分級醫療與資訊互通

2025-10-1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假日急症中心布局與挑戰 專家談分級醫療與資訊互通

政府推動假日急症中心以緩解急診壅塞,專家建議結合分級醫療、電子病歷互通與即時分流工具,強化社區急性照護續航力,並同步處理醫師輪班與補償機制以維持服務品質。

政策與營運模式說明

當前政策規劃在週日或連續假日開設假日急症中心,營運時間為早上八時到晚間二十四時,目標為替代在大醫院急診就醫的輕症患者,處理如發燒、簡單傷口等較不複雜的五類常見不適。此措施被定位為補位性安排,旨在短中期內改善醫療流量分配。

推動單位希望透過基層診所醫師輪值與地區醫院協力,讓民眾在假日時有可近、可負擔的就醫選擇,並以較低部分負擔吸引民眾使用基層服務。

分級醫療與社區資訊整合為關鍵

多位醫界意見指出,假日急症中心若要持續運作,需與平日診所的電子病歷系統互通,確保就醫紀錄可被追溯與接續照護。單一節點無法只靠擴增門診數量來解決系統性問題,資訊串接與分層轉介才是關鍵。

  • 電子病歷互通促進醫療連續性,避免重複檢查與資訊流失
  • 使用即時候診資訊或健保快易通等平台,提升民眾就醫指引的可及性
  • 導入AI分流或遠距諮詢可作為初步篩檢輔助,但需配合臨床判斷

實務挑戰與勞動時間考量

在第一線觀察中,診所醫師已長期面臨門診時段長、人力緊張的壓力,若在假日再加入輪班安排,可能會將負擔轉移而非減輕。為避免造成二次負擔,建議研擬配套的補償或津貼機制,並尊重勞動基準與輪班安全規範。

類似急診輪班補助的模式被提出作為參考,期望在財務與人力安排上提供合理誘因,讓基層醫療願意參與同時保障醫療人員的權益與病患安全。

民眾就醫選擇與信任建構

費用是民眾就醫選擇的一部分,但便利性與信任感往往影響更大。若假日急症中心能提供清楚的分流指引、可追溯的病歷連結與足夠的醫療支援環境,民眾較可能選擇前往而非直接到大醫院急診,進而讓急診資源留給真正急需的個案。

同時,宣導就醫適應症與可用服務型態,配合實作上的資訊整合,能提高系統整體的效率與社區照護的可近性。

從政策設計到落實運作,假日急症中心被期待成為社區急性照護的節點,但這一轉型需要分級醫療的配套、科技工具的輔助,以及對醫療人力合理的補償與保護。若各方能就資訊互通與運作機制達成共識,假日服務有機會成為提升就醫品質與分流效果的重要一環。

重點回顧

假日急症中心可緩解急診壅塞,但需電子病歷互通、即時分流與合理輪班補償以維持社區急性照護功能,仍面臨人力與運作協調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