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術後照護新模式蜂巢式照護如何強化復健與營養支持

2025-10-2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口腔癌術後照護新模式蜂巢式照護如何強化復健與營養支持

本文說明台南醫院推動的蜂巢式照護與34353口腔機能健康操,介紹跨領域團隊如何協助口腔癌術後的吞嚥復健、營養強化與心理支持,並整理院方臨床觀察與照護重點,供重視術後功能恢復的讀者參考。

蜂巢式照護是什麼

蜂巢式照護指由多個專業角色組成的跨領域團隊,協同為同一位患者提供連續性的照護與追蹤。院方說明,團隊成員通常包括口腔顎面外科與整形外科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臨床心理師及個案管理師等,藉由協調溝通,從術前評估、術後傷口護理到出院後追蹤進行整合性安排。

34353口腔機能健康操與復健重點

院方表示,34353口腔機能健康操為該院在術前術後推動的口腔機能訓練項目之一,搭配吞嚥與肩頸功能訓練,作為復健計畫的一部分。該類機能操通常結合口腔運動、吞嚥技巧與簡單的物理訓練,目標在維持或改善術後的口腔與吞嚥功能,並協助病人在住院期間建立自我照護與練習習慣。

術後常見問題與照護要點

接受口腔癌手術或後續放化療的患者常見術後挑戰包括吞嚥障礙、營養攝取不足、口腔感染、疼痛與心理適應等。照護重點涵蓋:

  • 傷口與口腔護理:避免感染風險並促進癒合。
  • 營養強化:評估攝食能力並提供適切營養支援。
  • 吞嚥復健:語言治療師協助評估吞嚥功能並設計練習。
  • 肩頸與口腔周邊肌力訓練:預防術後功能受限。
  • 心理社會支持:提供情緒支持與社會資源連結,協助復工與社交重建。

院方觀察的臨床成效與限制

該院臨床統計指出,在實施蜂巢式照護與整合復健計畫後,住院天數平均縮短約兩到三天,出院後14天內再次入院的比例在該期間觀察到顯著下降;同時記錄到疼痛指數與生活困擾評估值有下降趨勢。院方強調,這些數據為該單一醫療團隊的觀察結果,不代表其他環境或個案必然能達到相同效果,個別療程仍需依病況與專業評估調整。

何時應諮詢醫療專業

若術後出現持續或加劇的吞嚥困難、明顯的體重下降、持續高燒或傷口異常分泌、無法控制的疼痛或嚴重心理壓力,建議主動聯繫照護團隊或就近醫療院所尋求評估。跨領域照護的目的在於早期識別問題並提供合適的支持,以降低併發症及促進功能恢復。

整體而言,蜂巢式照護與系統化的機能訓練強調術前準備、術後即時介入以及出院後的延續性追蹤,目的是在多面向支持下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能力。醫療團隊建議病人及家屬與照護成員保持良好溝通,依病情調整復健與營養計畫,逐步回復日常活動與職場功能。

重點回顧

蜂巢式照護整合多專業資源與34353機能操,強調術前準備、術後復健與營養心理支持,能改善住院流程與術後生活品質,但成效依個案與醫療環境而異,仍需專業評估與持續追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