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報首例屈公病併發死亡個案的衛生觀察與風險提示

2025-10-2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香港通報首例屈公病併發死亡個案的衛生觀察與風險提示

本篇報導說明香港最新通報的屈公病死亡個案與輸入病例數,整理高風險族群、常見症狀與就醫時機,並提供檢測與防護的實務要點,幫助讀者理解疫情資訊與個人防護重點。

事件概況

香港衛生防護機構通報,一名77歲、有長期疾病病史的男性患者因屈公病併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病逝。根據通報,該患者於由中國大陸返港後出現發燒、關節痛與皮疹,入院後病情惡化轉入加護病房治療,臨床診斷為屈公病併發多個器官衰竭。當局同時表示,今年累計通報之確診個案為42例,均為輸入個案。

全球與區域疫情趨勢

官方資料指出,自2025年初至9月30日,全球多個國家地區呈報數十萬例屈公病病例與少數相關死亡病例。中國部分地區自七月起有本土疫情通報,廣東省在近期亦出現病例回溫的情形。當局強調,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雖然相對罕見,但在病例增加或特定族群中仍需警覺。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

衛生單位指出,長者特別是65歲以上、1歲以下嬰兒、懷孕婦女以及具有慢性疾病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感染後發生併發症與較長康復期的風險較高。個別患者之嚴重化風險亦會受到基礎健康狀況的影響。

屈公病的常見症狀與可能併發症

感染屈公病後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高燒、頭痛、關節和肌肉痛、皮疹與出血傾向等。大部分病例為輕症或自限性,但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嚴重出血或器官功能不全,需住院或加護治療。若症狀快速惡化或出現警示徵象,應儘速就醫評估。

檢測與就醫時機

有旅遊史或接觸疑似病例者出現發熱、皮疹或出血相關症狀時,應主動向醫療機構通報接觸史並接受臨床評估與必要檢測。醫療人員會依症狀、病史與檢驗結果判斷是否需要住院治療或進一步支援。若出現呼吸窘迫、意識改變或大量出血等緊急情形,應立即就醫。

防護與旅遊注意事項

  • 出入流行地區時,注意蚊蟲防護減少叮咬風險,例如使用防蚊劑、穿著長袖衣物與安裝防蚊紗窗。
  • 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旅遊與接觸史,配合檢查與隔離指示以降低傳播風險。
  • 對於高風險族群,旅行前與旅途中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必要時諮詢醫療專業意見。

公共衛生與臨床應對要點

衛生當局在通報與監測上持續追蹤輸入與本土病例,並強化病例管理與社區防治措施。臨床上,早期識別高危險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療與合適監測可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民眾與醫療體系之間的通報與合作對疫情控制具有關鍵性。

作為新聞專欄觀察,本案提示社區與醫療系統需同步關注輸入病例監測與高風險族群的早期識別,並在個人層面落實防蚊與及時就醫的行為以降低嚴重後果的可能。

重點回顧

通報顯示香港出現首例屈公病致死病例,事件強調高風險族群的早期識別與醫療監測重要性,同時提醒旅遊與居家防蚊以降低感染與併發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