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解析 睪固酮與雌激素補充的適應與風險

2025-08-2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醫師解析 睪固酮與雌激素補充的適應與風險

近年美國出現年輕男性為了改善外觀或提升自信而自行補充睪固酮的現象,相關作法在醫界引起關注。本文整理臨床判準、可能風險及監測要點,並比較女性以雌激素為主的荷爾蒙補充之適應症與注意事項。

美國潮流與臨床使用現況

美國部分公開人物及媒體推廣,將睪固酮補充療法描述為可改善精神與體力的方式,導致民眾興趣增加。根據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統計,接受睪固酮補充療法的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一在治療前未檢測過睪固酮水準,另約三分之一接受療法者實際上並不符合睪固酮低下的標準。

睪固酮的生理角色與醫學判準

睪固酮主要由睪丸分泌,影響骨質密度、紅血球生成、肌肉量與脂肪分布,亦與性慾與精神狀態相關。男性在二、三十歲時睪固酮達到高峰,常見範圍為 800.00~1000.00 ng/dL,之後隨年齡以約 1.00~2.00% 的速度逐年下降。

臨床上通常以血液檢測結果與相關症狀共同判斷是否為睪固酮低下。若血中睪固酮濃度低於 300.00~350.00 ng/dL,且伴隨性慾下降、疲倦、體力與情緒改變或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可能被診斷為睪固酮低下症候群,進一步評估並考慮補充療法。

可能導致睪固酮下降的因素

  • 年齡相關生理下降。
  • 器質性疾病,例如睪丸或腦下垂體病變。
  • 生活型態影響,包括缺乏運動、高油高脂飲食、睡眠品質不佳、慢性壓力與肥胖等。

誰不適合接受睪固酮補充

在考慮泌尿生殖功能與癌症風險時,以下族群通常不建議接受睪固酮補充:

  • 仍有生育需求者,因外來睪固酮會抑制內源性睪丸功能與精子生成,影響生育能力。
  • 血液過於濃稠或紅血球過高者,因睪固酮可促進紅血球生成,可能增加中風風險。
  • 罹患攝護腺癌且未經治療者,或已治療但屬高惡性或高轉移風險者,因睪固酮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補充療法前後的檢查與追蹤

在啟動睪固酮補充療法前,應先檢驗血液學指標、前列腺特異抗原(PSA)並完成直腸指診,以排除血液濃稠與攝護腺惡性病變。治療期間需定期追蹤症狀與實驗室數值,常見追蹤頻率為每 3~6 個月抽血檢測睪固酮、紅血球與 PSA,若長期穩定可延長至半年或一年回診一次。

補充方式與非法用藥風險

臨床上常見的睪固酮補充方式包括外用塗抹、注射與鼻噴劑。睪固酮為處方藥,應由醫師評估與開立並在監測下使用。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口服補充劑存在肝毒性風險,且報導顯示部分非法產品劑量可能為醫療建議的 5~10 倍,增加嚴重副作用的機會。

對於未明顯缺乏且年輕、精神與體態正常的男性,醫師一般不建議額外補充睪固酮,應以正確診斷與風險評估為前提。

女性雌激素補充的適應與注意事項

女性的荷爾蒙系統較為複雜,除了雌激素外還有黃體素等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單一補充雌激素在無缺乏情況下可能造成不良效果,例如食慾增加導致肥胖或水腫,部分研究亦指出可能提高乳癌與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雌激素補充應符合適應症,例如早發性停經、卵巢早衰或更年期症狀明顯(如熱潮紅、心悸、盜汗等)。在符合指徵時,適當補充可改善症狀並預防早發性停經相關的骨質疏鬆與其他後果。治療時亦需監測其他荷爾蒙,例如黃體素,並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合併療法。

市面上部分所謂抗老產品可能含微量雌激素或以小規模研究為依據,消費者若考慮此類產品或療程,建議選擇經官方核可或經專業醫師諮詢後再決定。

整體而言,荷爾蒙補充療法應以明確的醫學適應症為基礎,經由醫師評估、合適的檢查與追蹤,才能在控制風險下達到預期療效。對於非必要或未經診斷的自行補充行為,臨床上普遍持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