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六大癌症與疾病的關鍵:男性女性皆應接種 HPV 疫苗

2025-08-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預防六大癌症與疾病的關鍵:男性女性皆應接種 HPV 疫苗

在現代預防醫學中,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已被證明是降低多種癌症與疾病風險的有效策略。HPV 不僅與子宮頸癌相關,也可能引發包括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及頭頸癌在內的多項嚴重疾病。此外,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也由 HPV 感染引起,藉由疫苗可以有效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理解人類乳突病毒的範疇與危害

人類乳突病毒(HPV)屬於一族超過一百多個病毒型別。其中,HPV 16 和 18 為高致癌風險的病毒型,造成約七成的子宮頸癌;其他如 HPV 31、33、45、52 及 58 也具有較高的癌症預防價值。低危險型如 HPV 6 和 11 雖不常導致癌症,但會引發生殖器疣,亦是感染的常見形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HPV 常被認為是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但研究顯示,非性接觸也可能傳染HPV,例如不慎處理感染者的唾液或皮膚破損。

疫苗預防範範與建議

多國衛生機關建議,13至21歲男性與女性應接種 HPV 疫苗。國外案例如澳洲自2007年起就將青少年男女納入免費接種範圍,提前在2028年達成 WHO 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台灣醫療專家也指出,接種疫苗可預防高達九成的 HPV 相關癌症,但仍須配合定期篩檢,例如子宮頸抹片,以形成最完整的預防措施。由於疫苗型別仍在持續研發與改善中,持續的篩檢監測仍為降低疾病發生的重要策略。

接種 HPV 疫苗的重要性與保護範圍

“HPV 無所不在”,感染途徑除了性行為外,實務證明與親密接觸也有感染風險,例如嬰幼兒因皮膚破損而感染。男性感染 HPV 的比例還高於女性,估計比女性多四倍。由此可見,施打 HPV 疫苗不僅是預防子宮頸癌的措施,更是男性自我保護與伴侶健康的有效手段。

對高危險群的建議與公共衛生目標

臨床研究表明,接種 HPV 疫苗能預防約九成的相關癌症,包括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和頭頸癌。多個國家將推廣男女共同接種作為公共衛生策略,並努力降低全世界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台灣與國際上,醫療界持續推動疫苗普及,期望在未來降低這些癌症的發病率,使公共健康水準持續改善。

結語

專業醫療團隊提醒,疫苗雖是預防的重要工具,但疾病的防控需要多層次的努力,包括定期篩檢、健康生活習慣,以及性教育的普及。疫苗的普及與接受,無疑提高整體社會對 HPV 相關疾病的抵抗力,讓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落實在每個人身上。由於癌症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疫苗成為我們手中一個重要的防線,值得每個人認真考慮與實踐。

在公共衛生角度來看,推動 HPV 疫苗的普及不僅可以降低個人疾病負擔,更能集體降低社會醫療負擔,實現全民健康的共同目標。醫界持續關注疫苗研發與推廣,期待未來能達成更全面的疾病預防策略,使癌症與相關疾病的威脅逐漸降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