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後的災區醫療與疫苗策略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後的災區醫療與疫苗策略

本文說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的醫療應變與公共衛生重點,涵蓋現場醫療站服務範圍、傷口與疫苗防護、心理社工支援,以及何時應儘速就醫的指引,協助民眾掌握現階段可用資源與防護要點。

災情與醫療資源部署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下游大量泥流,影響居民生活與基礎設施。中央及地方單位已啟動災害應變,其中募款專案持續受理,相關資金與物資調度用於救援與重建。

衛福部協調多家醫院前往災區協助,並在主要收容中心及交通樞紐設立臨時醫療站,預計醫療站服務將延續至十月十一日以支援後續需求。

現場醫療站與服務重點

臨時醫療站主要處理急性外傷、慢性病藥物補給及一般初步評估,並備有破傷風疫苗以降低外傷感染風險。現場醫療團隊通常提供下列服務項目

  • 外傷止血與簡易包紮、破傷風疫苗接種評估
  • 慢性病用藥臨時補領與用藥諮詢
  • 基本生命徵象評估及必要時轉介醫療院所

心理支持與社工協助

災後心理援助列為重要的長期工作之一。對罹難者家屬及受災家庭,可提供一對一社工支持;在醫療站與社區收容所也有心理支持團隊協助情緒評估與轉介,目的在減少創傷後壓力反應並促進生活功能回復。

疫苗施打與公共衛生提醒

在災區,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的施打對象擴及災民、工作人員與志工等,無條件接種以降低群聚傳播與後續重症風險。施打首日全國流感疫苗接種人數明顯增加,顯示民眾對疫苗保護的重視。

此外,對於破損皮膚或受傷個案,應由醫療人員評估是否需要破傷風疫苗或進一步處置;若傷口污染或出現感染症狀,應儘速就醫以獲得專業處理。

何時應儘速就醫或尋求協助

遭受創傷或出現以下情形時,建議立即就醫或向現場醫療站求救:持續出血、深度或大面積裂傷、疑似骨折、呼吸困難、高燒不退、傷口有化膿或紅腫劇烈疼痛、以及明顯精神狀態改變或自傷自殺念頭。慢性病患者若無法取得常用藥物,也應盡快與現場醫療站或醫療機構聯繫。

面對災後衛生風險,民眾宜注意個人防護、勤洗手、儘量避免接觸污染水源與受污染的衣物,並遵循醫療與防疫單位的指引,以降低感染與二次傷害的風險。醫療站與心理支持服務將持續提供協助,鼓勵需要幫助的居民主動尋求支援。

本報導以醫療與公共衛生視角整理現場可用資源與防護重點,提醒民眾在災後階段留意傷口照護、疫苗接種與心理支持,並於需要時向醫療人員尋求個別協助,以利安全與健康恢復。

重點回顧

本文聚焦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醫療應變,說明延長醫療站服務、傷口感染與破傷風疫苗重點、心理社工支援,以及何時應及時就醫的指引,並提醒公共衛生風險與防護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