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救災行動出現重症感染案例,醫師提醒救災感染與類鼻疽等風險不可忽視。本文說明常見致病菌、典型症狀、就醫時機與現場個人防護與清潔消毒要點,供民眾於災後清理與重建時參考。
事件概述
花蓮地區水患後出現救災感染個案,一名投入傳統救援的民眾在清理現場後出現傷口感染,病程快速惡化並演變為敗血症。臨床上醫師指出,在接觸汙水、淤泥或受汙染土壤的救災情境中,感染風險明顯提高。
常見致病菌與臨床表現
救災現場常見的致病源包括類鼻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類鼻疽可藉由皮膚破損接觸受汙染的水或土壤而感染,初期症狀可能僅為傷口紅腫或類似呼吸道的輕微症狀;病程往往在一周左右出現加劇情況。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可能導致局部傷口快速化膿與疼痛,病程較短且進展迅速。
其他可能風險
救災人員亦應注意鉤端螺旋體等水源相關感染,以及破傷風等由穿刺或割傷引起的感染。若有發燒、持續疼痛或傷口紅腫惡化等症狀,應儘速就醫評估。
何時應就醫
在救災過程若皮膚出現擦傷或撕裂傷後出現不適,建議儘早由醫療機構檢查與處理。若發生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高燒、呼吸困難、傷口紅腫持續惡化、意識改變或全身不適等疑似敗血症的警訊。
現場防護與個人防疫
投入清理或重建工作時,應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與清潔保護三大原則。裝備方面切勿赤手赤腳或穿拖鞋進入汙水區,應穿著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與必要的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刺傷或割傷。
- 吃喝方面以煮沸或安全處理過的飲用水為主,疑似受汙染或保存不當的食物應丟棄。
- 手部衛生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清洗,無水時可使用含75%酒精的乾洗手。
清潔與消毒建議
戶外潮濕處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後噴灑,居家環境與器具則依建議稀釋比例擦拭或浸泡後以清水沖洗。廚具與餐具應煮沸或以建議濃度的漂白溶液消毒後再使用。處理消毒劑時請依產品說明並注意個人防護。
記者觀點收束
災區自救與互助精神可貴,但面對潛在感染風險,務必將個人防護放在優先位置,並及早就醫以降低嚴重併發症的機會。相關防疫措施與清潔步驟能在日常與災後重建中降低傳染病威脅,採取預防勝於事後處理的實務態度。
重點回顧
災後清理存在類鼻疽與其他水源相關感染風險,重點為早期識別症狀、落實個人裝備與衛生措施,以及遇疑似嚴重症狀時立即就醫;消毒與食水處理仍是防疫關鍵,但需注意實務限制與診療時機。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