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災難醫療隊與新北特搜聯手救災 場域前線設站40小時處置119名傷病者

2025-10-07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花蓮災難醫療隊與新北特搜聯手救災 場域前線設站40小時處置119名傷病者

本報導聚焦花蓮災難醫療隊與新北特種搜救隊在堰塞湖洪災中的緊急協作過程,記錄40小時內於光復地區設置前線醫療站、分工處理外傷與慢性病、調度救護資源與院前輸血措施,並說明資訊整合與後勤挑戰,供關心災害應變與急救作業的讀者參考。

事件經過

堰塞湖潰壩導致光復鄉交通中斷,地方衛生單位與救援隊在短時間內決定於地勢較高處設置臨時醫療站。災難醫療隊提前進駐並分工,一線處置輕傷、慢性病與需縫合的穿刺或撕裂傷,遇到需要外科處置或輸血的個案則與特種搜救醫療組協作。

在接續的40小時運作期間,兩隊合力處置多名傷病者並完成院前分診與必要的後送,共處理119位傷病者,並有紀錄的後送個案中無死亡報告。

隊伍與任務分工

地方災難醫療隊以初期評估、分流與慢性病照護為主,救護與行政人員負責現場紀錄與資源調度。新北特種搜救醫療組帶來外科與麻醉團隊能力,可在必要時提供院外手術或輸血支援。

雙方依能力區分任務:輕傷與慢性病由衛生所醫療站處理;需縫合或急救者由特搜醫療組接手,以維持後送醫院的處置能量。

資訊整合與後勤挑戰

當地已採用手機掃描病人識別圈的方式記錄檢傷與治療,讓後送醫院能提早掌握病情並準備相關加護或手術房。這類資訊系統在多點醫療站的協調與病人轉介上扮演重要角色。

實務上,血品保存、冷鏈管理與耗材補給是現場後勤的關鍵。例如血品回溫後使用期限受限,需嚴格標示與追蹤;失溫病患、日用品與保暖設備的供應也影響現場穩定照護。

過去經驗與訓練演進

花蓮地方醫療體系過去數次大型災害的反思促成隊伍編制與訓練演進,包含跨機構協作、全縣衛生所人員接受災難醫療訓練,以及資訊化作業流程的建立。這些準備在此次洪災中被實際啟用並發揮作用。

救援單位也強調跨域演練與多人次訓練的重要性,因為實戰往往要求快速分工、物資調度與臨場決策。

就醫契機與民眾注意事項

  • 若出現大量出血、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無法控制的劇烈疼痛,應優先求助急救或前往具急診能力之醫療機構。
  • 對於被洪水或污水浸泡的傷口,建議由具備清創與縫合能力的醫療人員評估,以降低感染風險。
  • 災後若有慢性病藥物中斷或不適,應盡早與當地衛生所或醫療團隊聯繫,以便取得必要藥物或後續追蹤。

此次救援展現地方衛生所與專業搜救隊在資源互補與資訊整合上的協作成果,同時突顯在血品管理、物資儲備與持續演練上的改善空間。面對災害,跨部門的即時溝通與緊急醫療站的準備仍是提升應變效率的關鍵。

重點回顧

本案展示災難醫療隊與特搜協力能在前線處理多種傷病,突顯資訊整合和血品後送等關鍵資源調度的重要性,同時提醒現場醫療訓練與物資儲備仍有改進空間。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