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洪災後的衛生守護與社會捐助情形

2025-10-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花蓮光復洪災後的衛生守護與社會捐助情形

花蓮光復地區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大規模洪災,社會捐款與在地衛教行動陸續展開。本文整理捐款通路與數量,以及災後飲水、清理與個人防護的主要衛教重點,提供民眾辨識風險與就醫時機的基礎資訊。

災況與捐款概況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使花蓮光復地區超過一千八百戶受災。相關募款專案自九月二十五日啟動,勸募目標為五億元,募款管道包含匯款、行動支付與超商等方式。

至十月四日晚間統計,累計捐款金額已達新台幣九億多元,分別由自動化設備與臨櫃匯款、行動支付及四大超商等通路貢獻。捐款筆數超過二十五萬筆,以行動支付筆數為最多。

災後環境的感染風險提醒

淹水與淤泥環境常含有多種病原與汙染物,包含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與黴菌孢子等,這些微生物或混濁的水源會增加傳染或皮膚問題的風險。安全飲水與適當清理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步驟。

衛教建議以瓶裝水為首選飲用水源;自來水在無法確認安全時,需先煮沸三至五分鐘再飲用;井水與山泉水在尚無檢驗或淨化前應避免直接使用;若水源出現異味或混濁應立即停止使用。

清理與個人防護要點

清潔淤泥與污損物時應戴手套與防護具,避免直接接觸破損皮膚或分泌物。雨鞋為常用防護裝備,應避免共用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若因資源限制需共用雨鞋,建議每次使用前後以一比一百之稀釋漂白水浸泡十分鐘消毒,鞋內再以酒精或紫外線燈處理並放置乾燥劑保持乾燥;穿著時搭配棉襪以減少皮膚直接接觸。

何時需要就醫或尋求專業協助

若在清理或接觸淹水環境後出現發燒、傷口紅腫化膿、呼吸道症狀持續惡化或其他不明感染徵兆,應儘速向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諮詢或就醫。若有潛在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在災後更應主動尋求專業建議以降低併發風險。

社會的捐助與現場衛教都是災後復原的重要一環。面對淹水後的衛生挑戰,地方與救援單位的協調、民眾的自我防護,以及及時的醫療諮詢,都是維護社區健康的關鍵。專欄觀察指出,持續關注飲水安全與個人防護習慣,可在復原期內減少感染與健康風險。

重點回顧

花蓮洪災引發飲水與皮膚感染風險,社會捐款已超出募款目標,衛教重點在安全飲水、清理消毒與雨鞋個人防護;資源受限時需注意消毒程序與就醫時機。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