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又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了解高血壓的症狀與血壓的判定標準,是預防並控制疾病的關鍵。本文將詳細闡述高血壓的常見症狀、血壓正常範圍、血壓的測量方法,以及相關的預防與治療策略,幫助民眾有效掌握心血管健康。
高血壓的體徵與診斷建議
高血壓有哪些常見症狀
通常高血壓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血壓已經升高時仍可能沒有任何不適感。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肩膀痠痛、流鼻血或是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情況下,會出現視力模糊或昏迷狀況。若懷疑自己有血壓異常,建議定期測量血壓,並前往家庭醫學科或心血管內科進行專業診斷,以避免嚴重併發症。
血壓標準值與正常範圍
根據國內的醫學指引,血壓的分類如下:
- 正常血壓:收縮壓低於120mmHg,舒張壓低於80mmHg
- 高血壓前期:收縮壓介於120~139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mmHg
- 第一期高血壓:收縮壓在140~159mmHg,或舒張壓在90~99mmHg
- 第二期高血壓:收縮壓在160~179mmHg,或舒張壓在100~109mmHg
- 第三期高血壓:血壓高於或等於180/110mmHg
如何正確測量血壓
準確測量血壓是診斷與管理高血壓的重要步驟。建議遵循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 選用經認證的血壓計,並定期校正設備
- 測量前30分鐘,避免飲食、運動、抽菸或喝含咖啡因飲料
- 保持身體放鬆,坐姿端正,腳勿交叉,手臂與心臟同高,且臂帶大小合適
- 每天建議測量兩次,並取平均值,持續追蹤血壓變化
- 定期測血壓,可每3個月一次,高手術用血壓的患者需依照醫師指示進行監測
高血壓的危險併發症
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壓,可能導致多個器官的日積月累傷害,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常見的併發症包括:
- 血管: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主動脈破裂的風險
- 心臟:長期高血壓會使左心室肥大,進而引發心衰竭、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 腦部:易造成腦血管破裂或腦血栓,增加腦中風的可能性
- 腎臟:血壓持續過高會影響腎臟血液循環,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
- 眼睛:高血壓可引發視網膜病變,嚴重時甚至導致失明
- 代謝疾病:與高血壓常伴隨的三高(高血脂、高血糖)大大提高糖尿病和中風風險
高血壓形成的主要原因
原發性高血壓
約佔所有高血壓病例的90%,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年齡、飲食、體重、壓力、心理狀態(如焦慮、易怒)以及吸菸等因素相關。近年來,年輕族群因不良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出現高血壓年齡層的下降趨勢。
續發性高血壓
此類型高血壓的原因較為明確,常由藥物副作用、懷孕、內分泌異常、腎臟疾病或主動脈狹窄所引起。排除病理因素,血壓通常會隨病情改善而恢復正常。
怎樣改善與控管高血壓
高血壓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控制,常用藥物有ACE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β阻滯劑、鈣離子阻滯劑及利尿劑,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擬定最佳方案。重要的是,避免與家人共用藥物,以免引發危險,因每個患者病情不同,醫師會針對個人狀況設計用藥計畫。
高血壓與遺傳的關係
高血壓並非直接遺傳疾病,但具有遺傳體質的人較易罹患。研究表明,父母雙方皆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風險可高達60%;若父母中僅一人高血壓,子女的風險約30%。因此,家族史是重要的風險判斷依據,早期預防更應重視生活習慣的調整。
預防高血壓的六大策略
- 控制體重:維持適當BMI(18.5~24),每減重10公斤,可降低血壓約5至20mmHg,對血壓管理效果甚佳
- 規律運動:每日至少30分鐘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血管彈性與血液循環,並有助控制體重
- 戒菸:吸煙會促進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積極戒除
- 限制飲酒:適量有助於血壓穩定,建議每天酒精攝取量不超過10公克(約一瓶啤酒或120cc紅酒)
- 規律作息與壓力管理:充足睡眠和心理放鬆,有助於血壓維持正常
- 飲食調整:採用得舒飲食(DASH),多吃全穀類、蔬菜水果、低脂乳品及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高鹽、高膽固醇和油炸食品,降低高血壓風險
促使高血壓自然降低的方法還包括合理飲食和規律生活,避免精神緊張與不良習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維持血壓的穩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