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一例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的臨床經過與治療作法,說明常見症狀、檢查方法與保守與介入性治療選項,並提示何時應儘速就醫,以協助讀者了解風險與就診指引。
案例概覽
一名70歲婦人有慢性腎病第三期史,因車禍接受復健期間出現左側大腿與小腿腫脹,初期曾給予抗凝藥物後短暫改善,但一個月內復發。影像檢查顯示髂動脈對髂靜脈施加壓迫,臨床診斷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
在醫師與家屬討論後,選擇經血管內微創方式置放靜脈支架,術後患者下肢腫脹明顯減輕並持續復健,過程中以影像確認壓迫部位與支架位置。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是什麼
髂靜脈位於髂動脈與脊椎之間,當動脈或其他結構壓迫靜脈時,會造成靜脈回流受阻與下肢靜脈壓力上升,這種臨床表現稱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
常見症狀包括單側或雙側下肢急性或漸進性腫脹、疼痛、行走不便,部分患者可能合併靜脈曲張或深層靜脈栓塞。
好發族群與風險因子
此症候群在臨床上較常見於年輕至中年女性及久坐族群,原因可能與骨盆腔解剖及生理差異有關。長期臥床、受傷後不動或其他促栓因子亦會提高風險。
診斷方式有哪些
疑有髂靜脈壓迫時,醫師會先以超音波評估靜脈回流與栓塞情況;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進一步顯示壓迫程度與解剖關係。
在介入治療時,血管內超音波可直接觀察靜脈管腔與壓迫位置,協助決定支架長度與置放位置。
治療選擇與考量
治療分為保守與介入性策略。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者,可採保守照護包括抬高患肢、避免長時間久坐或臥床、保持充分飲水以及在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控制促栓風險。
當症狀明顯或有反覆栓塞風險時,介入性治療如球囊擴張與靜脈支架植入,因傷口小且可直接改善靜脈管腔,常被採用。手術過程多以影像輔助定位,逐步擴張狹窄處並置入自膨式靜脈支架。
各種手術或介入方式皆有風險與限制,是否適合應由專科醫師評估,並視患者整體健康狀況與合併症做個別化決策。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出現單側下肢明顯不對稱腫脹、持續性疼痛或行走困難,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必要時進行影像檢查以排除靜脈栓塞或其他致病原因。及早診斷與處置可降低併發症風險。
對於一般民眾,日常可加強核心肌力與下肢活動,避免久坐久臥並養成適時補充水分的習慣,若已有促栓或血液循環不佳的情形,應與醫師討論適當的預防措施與追蹤計畫。
本文以臨床案例說明髂靜脈壓迫症候群的可能表現與治療選項,鼓勵對症狀不明或疑似情況的讀者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下一步的評估與處置。
重點回顧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會造成單側下肢腫痛,影像檢查與血管內超音波有助診斷;輕症可保守處理,症狀明顯或反覆者可考慮球囊擴張加靜脈支架,但手術與介入治療仍有風險,需專科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