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以臨床個案說明髂靜脈壓迫症候群造成急性下肢腫脹的警訊,說明常見症狀、可能風險族群、檢查與治療選項,提供民眾早期就醫參考。
個案概述與臨床發現
一名70歲婦人因車禍受傷臥床期間出現左側大腿及小腿明顯腫脹,初步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後症狀短暫緩解,但一個月後再次腫脹復發。臨床會診並進一步以超音波與電腦斷層評估時,醫師懷疑靜脈受壓導致回流障礙,最終診斷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是什麼
髂靜脈位於骨盆腔內,若被相鄰的血管或脊椎結構擠壓,會造成靜脈回流受阻與局部靜脈壓力升高。臨床上該病變可引起下肢腫脹、疼痛、行走不便,有時伴隨靜脈曲張或深層靜脈栓塞。
常見症狀與併發風險
- 單側或雙側下肢急性腫脹與疼痛
- 行走時不適或活動受限
- 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合併深層靜脈栓塞或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髂靜脈壓迫在臨床上較常見於中青年女性及久坐或長時間臥床者。女性比例偏高可能與骨盆腔構造及生理變化有關,但任何年齡或性別在特定情況下均可能發生。本案為年長臥床者,屬較少見的呈現型態,提示臥床與血液循環不良是重要危險因子。
檢查方式與診斷要點
常用檢查包括血管超音波評估靜脈回流與是否有栓塞,以及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檢視血管受壓位置與程度。臨床上需綜合病史、影像與檢查結果來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腫脹的原因。
治療策略與臨床決策
治療選項依症狀與影像結果而定。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較輕者,可先採保守處理,例如抬高患肢、避免長時間臥坐或久坐、適度活動與必要時使用藥物控制;對於合併深層靜脈栓塞或症狀持續的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療或介入性處置。
在本案例中,醫療團隊與家屬討論後採行微創靜脈支架植入,旨在改善血流動力學並緩解下肢腫脹,使患者能繼續復健與日常活動。治療效益與風險需個別評估,介入治療並非所有患者必須或適合的選擇。
何時應該就醫評估
下肢出現不對稱腫脹、急性疼痛、走路困難或症狀突然加劇時,應儘速就醫評估,尤其有臥床、近期外傷或長期不動等危險因子者。早期診斷與適當處理有助於降低併發症風險與改善功能。
臨床上對於懷疑髂靜脈壓迫的患者,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最合適的檢查與治療路徑,並在整體病況與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
重點回顧
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可引發單側下肢急性腫脹與疼痛,影像檢查有助診斷,治療從保守到介入性支架皆有選擇,但需評估個人風險與潛在併發症。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