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肆虐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不僅攸關全民健康,也對醫療體系與癌症患者的照護產生深遠影響。在醫療資源緊張的背景下,許多醫院為了應付疫情,將住院病房改為隔離病房,甚至調整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這些改變不僅影響患者的就醫選擇,也讓醫療保險的理賠認定出現新挑戰與機會。本文將深入分析疫情下癌症患者的治療調整,以及保險從寬認定理賠的新趨勢。
疫情導致醫療資源調整與癌症治療變革
醫院調整策略影響癌症患者就醫
新冠疫情持續蔓延,造成醫院床位及醫療人力的迅速緊張。醫院為了應對染疫病人,常將專責病房用於收治新冠患者,導致原本的癌症治療需求受到影響。例如,許多醫院將化療改為門診施行,減少住院人數,確保醫療資源優先應付疫情防治需求。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統計,乳癌患者的門診人數較疫情前減少約四成,主要原因包括患者擔心感染風險,以及醫院推行視訊診療服務的普及。此外,一些腫瘤較低惡性的患者,亦因醫院容量限制而將手術與治療延後,對患者來說是一大影響。
醫療保險在疫情下的理賠政策調整
保險公司舉措與理賠範圍放寬
面對醫院資源調配與醫療限制的變動,相關主管機關也提出因應措施。經濟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發佈指示,要求全國保險公司可放寬癌症相關醫療保險的理賠認定條件,尤其是在疫情嚴重階段,患者因醫院滿載、病房不足,經醫囑註明需轉為門診治療時,可從寬認定為住院治療,並加以理賠。多家保險公司亦已宣布,若因疫情導致醫院無法提供住院服務,患者因醫囑變更為門診治療,仍有望獲得相應的醫療保險理賠。
癌症患者在疫情期間的實務挑戰與應對
治療方案的調整與經濟負擔考量
專家指出,肺癌和其他癌症的治療方案在疫情期間多有變動。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醫師蔡俊明提到,許多肺癌患者在疫情高峰時將住院化療改為門診,免疫治療甚至暫停,原因除了感染風險,也考量成本問題。由於門診治療成本較高,且部分自費藥物原本可由保險給付,如標靶藥和免疫藥物,轉為門診可能使經濟負擔更加沉重。此外,病人對於住院治療與保險理賠的疑慮,也促使醫療體系需有更彈性的應對策略。
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相關部門與保險業合作的必要性
為因應正式公告的放寬政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要求保險公司在癌症治療方面採取彈性處理,以維護患者權益。專家提醒,癌症患者應密切與保險公司保持聯繫,並取得醫療證明,以確保理賠權益能被保障。未來隨著疫情持續變化,持續追蹤相關政策與醫療服務調整,對於癌症照護與理賠要求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