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全球氣候異常與天氣極端化,尤其是在台灣,氣候變化對公共健康的衝擊日益明顯。其中,極端天氣不僅引發自然災害,也直接影響市民的心血管健康。根據台大醫院的最新研究,台北市近十年來的氣候變化顯示,溫度與濕度呈現升高的趨勢,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本文將分析氣候因素如何影響心血管,並提出六大健康保養祕方,幫助民眾有效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威脅。
全球氣候變遷與台北市的氣候趨勢分析
2023年7月被公認為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全球多地紛紛出現熱浪、野火、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警告,地球已由暖化進入「全球沸騰」時代。台灣亦受到波及,特別是在台北市,根據台大醫院公開的數據顯示,2022年各月份的平均溫度較2013年提升約1至2℃。相對濕度除部分月份外亦持續上升,而PM2.5空氣污染物則在近年明顯下降。這些變化不僅影響環境,也對市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系統造成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如何威脅心血管健康
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對血壓的影響
台灣的氣候變遷讓濕熱天氣愈發頻繁,這直接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研究指出,環境溫度每上升1℃,血壓平均會下降,但若溫度過低,血圧則有升高趨勢。相對濕度每增加1%,血壓亦會有顯著變化。濕度過高會使心臟為了降低核心溫度而加快心跳,導致心臟負擔增加;而低溫則使動脈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易引發心血管事件。空氣污染物如PM2.5增加,也會進一步推升血壓水平,危及心血管健康。
濕熱與寒冷季節的心血管風險
在寒冷季節,研究發現血壓顯著上升,且動脈硬化加重,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冬季,由於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增加,尤其是老人與心血管疾病高危族群,更應提防低溫引發的併發症。此外,冬季人體為維持暖和,容易暴飲暴食,血脂與血糖指標亦有升高的現象,進一步危害心血管健康。因此,應從環境調節與生活習慣兩方面著手,減少天氣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台大醫院提出六大心血管保養秘方
調整室內環境,遠離氣候刺激
1. 居家溫度維持在18℃以上
為了預防低溫對血管的刺激,建議在冬季使用空調或暖氣,將室內溫度維持於18℃以上。夏季則將室內溫度調至23℃至28℃,既能保持舒適,又有助於控制血壓波動。
2. 居家濕度控制在74%以下
避免濕度過高造成血管收縮和心血管負擔過重。建議使用除濕機、空調或電扇調節室內濕度,保持濕度不超過74%。
空氣品質與生活習慣的改善措施
3. 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污染
春季PM2.5濃度較高,建議居家安裝空氣清淨機,並保持室內良好通風,減少灰塵與有害物質的累積。
4. 選用天然建材,避免塑料裝潢
塑料板材會阻塞水氣流通,且含有塑化劑,長期使用不利於呼吸與血管健康。建議選用天然木材,且定期打掃維持乾淨衛生。
飲食調整,增強身體排濕排熱能力
5. 夏天多食排濕解熱的食物
如紅豆、瓜類、四神湯等,有助於身體排除濕氣,降低心血管負擔。
6. 冬季泡溫泉,適度享受保養
經研究,泡溫泉40分鐘並休息40分鐘可以有效降低血壓與心臟負擔,適合冬天作為有效的心血管調養方式。但需注意,血壓下降較快時避免暈倒,並選擇水質清澈、通風良好的溫泉,避免過度泡浴或在高溫水中逗留過久。夏季泡溫泉則建議縮短時間,選擇較低溫度的水域,以避免心臟負擔過重,特別是已有心臟病的人士,應在醫師指導下決定泡湯頻率與時間。
結語
隨著氣候極端化逐漸成為常態,個人調適與生活習慣的改善變得尤為重要。從環境調整到飲食運動,每一步都能幫助減少天氣變化帶來的心血管風險。身為醫療專家,我們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採取理性行動,才能讓自己在這個氣候轉變的時代裡,更加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