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研究顯示夜間長時間接觸光線,特別是睡前開夜燈,可能會對乳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的學者希爾(Steven M. Hill)指出,持續使用夜燈睡覺可能會影響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進而干擾癌症相關的生理過程。這一發現提醒我們,夜間光照環境對癌症治療和預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光線與褪黑激素的關聯觸發癌細胞抗藥性
人體在夜間會分泌一種稱為褪黑激素的激素,主要由腦部松果體在黑暗中釋放。科學研究已確認,微光或光線刺激會抑制這一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除了調控睡眠外,還具有抗腫瘤的作用,可以抑制多種癌細胞的增長。因此,當夜晚長期暴露在光線下,特別是睡眠期間光源保持明亮,可能會降低體內的褪黑激素水準,進而削弱泰莫西芬等抗乳癌藥物的療效,甚至誘發癌 cell 對藥物產生抗藥性。
動物實驗支持光照影響乳癌治療
一項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人類乳癌細胞植入大鼠體內,同時證實夜間光照程度對癌細胞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暴露於微光的老鼠,其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比處於較暗環境的鼠隻高出2.6倍。研究結果發表於《癌症研究》期刊,進一步證明夜間光線可能在乳癌的病理進程及抗藥性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提醒臨床上,夜晚光照控制對於乳癌患者的療程管理具有潛在意義。
夜燈睡眠的健康風險與預防建議
專家建議,乳癌患者及高危人群儘可能維持安靜的夜間睡眠環境,避免開啟夜燈,尤其是在藥物治療期間。光線的降低有助於促進褪黑激素分泌,讓抗癌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此外,良好的睡眠習慣能改善免疫力,有助於整體健康。面對現代生活中夜晚光污染普遍,家庭和醫療照護人員應重視夜間光線管理,減少藍光、微光的干擾,提升治療成功率。
結語
科學證據指出,夜晚光線過亮可能會改變身體的生理節律並影響乳癌治療成效,進而促使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這提醒我們,適當的睡眠環境不僅有助於個人健康,也可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環境,或許能在不經意間為抗癌戰役增添一份安心的保障。醫療專家強調,未來仍需更多研究來深入了解夜間光照與癌症之間的微妙關聯,為癌症預防與治療提供更具科學依據的生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