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語言發展的關鍵起點。本文說明篩檢現況、常見高危險因子與1316原則,並以個案示例說明早期確診與介入對孩子語言與社交發展的影響,提供家長辨識與後續追蹤的資訊性參考。
篩檢推動與最新統計概況
國民健康署自2012年起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官方統計顯示,自2013年至2023年期間,共篩檢約194萬4591名新生兒,其中發現異常約2萬3114例,應確診人數2萬2059例,完成確診2萬1531例,最終確診聽損9652例。這些數字顯示早期篩檢能將可能的聽力問題提早識別,為後續評估與支援提供機會。
個案側寫 孩子早期被接住的故事
以小立(化名)為例,出生第2天接受篩檢即顯示未通過,出院前複測結果仍為未通過。確診為聽力損失後,家長依循醫療建議與療育原則,在確診後數週完成助聽器配戴並展開療育課程。家長回憶孩子初次聽到母親聲音時的反應,說明及早發現與介入為家庭帶來的情緒支持與溝通改善機會。
哪些情況屬於聽損高危險群
下列情況被列為較高風險,應特別注意並確實完成篩檢與追蹤:
- 家族有聽力障礙史
- 孕期前三個月曾感染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
- 孕期或新生兒時曾使用耳毒性藥物
- 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或早產
- 新生兒窘迫、缺氧或曾入住加護病房
- 曾罹患細菌性腦膜炎
- 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情形
1316原則的內容與意義
所謂1316原則是臨床與衛生單位常用的時間表述,用以提醒篩檢與介入的時程考量:
- 出生1個月內完成新生兒聽力篩檢
- 3個月內完成聽力診斷以確認是否有聽損
- 確診後1個月內評估並選配適合的輔具或支援方案
- 6個月內開始聽語相關療育或溝通訓練
這些時間節點強調早期發現與連續追蹤,以便在語言發展的早期階段提供適切支援。
及早發現與介入的潛在影響
衛生單位引述相關研究指出,若能在新生兒6個月大前發現聽損並適時啟動療育,對語言發展與社會互動能力有正面助益。若錯過早期介入時機,可能面臨語言發展遲緩、學習與溝通挑戰,並影響情緒與社交適應。
家長與照護者可注意的事項
家長在產後與兒童健康追蹤時,可留意篩檢結果與後續診斷安排,並向兒科或耳科專業人員確認後續檢查與支援選項。若孩子屬於高危險群或篩檢結果異常,應保持與醫療團隊的溝通,了解評估流程、輔具與療育資源的可得性。
在公共衛生層面,系統化的篩檢與後續追蹤能提高早期識別率,協助家庭掌握介入時機。臨床與社福資源的銜接也對促進語言及社交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整體而言,聽力篩檢並非單一檢查,而是一個包含篩檢、確診、輔具評估與療育介入的連續過程。家長理解相關時程與高危險因子,有助於在需要時啟動適切的評估與支援。
重點回顧
新生兒聽力篩檢與後續的1316時程有助於及早識別與介入聽損,能提升語言與社交發展的機會;然而資源接續與個別差異仍是後續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