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以為早睡早起等於健康,但專科醫師提醒,個人生物節律差異大,固定入睡時間對記憶、情緒與代謝協調更關鍵。若長期強迫改變作息可能影響免疫與代謝,遇到持續疲倦或睡眠困擾建議諮詢醫療專業。
生物節律類型
醫師表示,人類常被歸為晨型、夜型與中間型三種生物節律類型。晨型人清晨較有精神,夜型人在深夜或凌晨較為清醒,中間型介於兩者之間。每種類型有其自然的作息偏好,強迫逆轉可能造成生理不適。
規律睡眠的重要性
專家提醒,與其一味追求早起,不如維持固定的入睡時間與醒來時間。長期與生物鐘對抗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變化、免疫力下降及代謝失衡,進而影響體重與血糖調控。
文中提及一項為期一個月、61名大學生的研究,研究者觀察到睡眠規律者在記憶與注意力測試上的表現約有提升,顯示穩定作息可能有助於大腦功能的日間表現。
日常調整要點
- 嘗試每天在相近時間上床與起床,週末也避免大幅改變睡眠時刻。
- 若自然偏夜仍需早起,盡量循序調整時間,避免突變性的時間差。
- 注意日間活動量與光照,規律的日夜節律有助於夜間修復與日間清醒。
- 若長期感到白天過度疲倦、情緒困擾或睡眠品質持續不佳,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專欄觀察
在倡導健康生活的討論中,重視個人生理時鐘與睡眠規律,比單純以早起作為優良作息的標準更為務實。讀者可將注意力放在穩定的睡眠時間與整體生活節奏,若有持續疑慮則諮詢合格醫療人員以獲得個別化建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