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個案與防疫要點

2025-09-05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個案與防疫要點

近期境外移入布氏桿菌病個案提醒旅遊與動物接觸風險。本文說明個案經過、傳染途徑、潛伏期與常見症狀,並整理高風險族群的防護與就醫建議,供民眾參考。

個案概述

本次通報為境外移入病例,患者為五十多歲男性,四月赴新疆旅遊期間曾在動物市集接觸羊與馬。七月初出現發燒與發冷,經多次門診治療症狀未改善,檢查發現肝指數上升並出現肝脾腫大,後因持續發燒住院。血液培養確認布氏桿菌感染,經醫療處置後出院恢復。

布氏桿菌病為何值得關注

布氏桿菌病屬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見致病菌株包括流產布氏桿菌 B. abortus、馬爾他布氏桿菌 B. melitensis、豬布氏桿菌 B. suis 與犬布氏桿菌 B. canis。這類細菌在牛羊豬犬等動物間廣泛存在,人類感染後可引發長期或反覆的全身症狀,且部分情況會出現器官併發症。

主要傳染途徑

人類通常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帶菌動物或其分泌物而感染,例如皮膚傷口或黏膜接觸到受感染的血液、組織或尿液。食用未經滅菌的生乳或乳製品亦可造成感染。從事畜牧、屠宰或實驗操作可能發生吸入性暴露,增加風險。

潛伏期與典型症狀

潛伏期多在一至二個月,但最短約五天,最長可達五個月。常見臨床表現包括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燒、全身倦怠、夜間盜汗、頭痛、背痛、關節或肌肉疼痛與肢體無力。若未及時診治,可能出現心內膜炎、肝脾腫大或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嚴重併發症。

高風險族群與防護建議

興致於與動物密切接觸或在流行地區活動者風險較高,包含獸醫、屠宰場與畜牧業工作者,以及從事相關實驗的人員。前往流行區建議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或未消毒的乳製品,減少與動物直接接觸。在職場環境中應採取標準防護措施,例如配戴口罩與手套、使用防護衣或護目設備,並落實手部衛生與傷口處理。

何時應及早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若曾旅遊或接觸高風險動物後出現發燒、倦怠或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向醫師說明近期旅遊與動物接觸史。這有助於臨床醫師評估可能的感染來源並安排適當檢驗,同時利於防疫單位進行疫調與必要的後續處置。

本欄以新聞專欄語氣整理相關臨床與防疫資訊,旨在提醒有旅遊或動物接觸史的民眾提高警覺,並在出現疑似症狀時主動就醫與說明接觸史,協助醫療與防疫,同時避免延誤治療。

重點回顧

境外移入布氏桿菌感染常與動物接觸或未滅菌乳品有關。了解潛伏期與典型症狀可促使早期就醫,減少併發風險,但仍需醫師判斷與檢驗確認。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