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導說明國內近期通報的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情形、臨床表現與高風險族群,並整理衛生單位採取的檢疫與社區防治作為,提供旅遊與社區健康監測的資訊參考。
最新通報與病例概況
疾病管制機關通報近期新增兩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為同住的本國籍五十多歲家人,旅遊史為中國廣東省潮州。兩名個案在返國後出現發燒、四肢關節疼痛及皮疹,經檢驗確診後已痊癒。機關表示將持續追蹤監測至既定觀察期結束。
流行趨勢與疫區分布
截至通報當日,國內累計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為二十八例,感染來源以印尼與菲律賓為多,其次包含中國廣東省等國家或地區。整體國際疫情分布顯示多地仍有持續通報病例,衛生單位持續關注區域性疫情變化。
傳染方式與臨床表現
屈公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潛伏期通常為二至十二天。常見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尤其是手腳小關節、手腕與踝關節)、頭痛、噁心、嘔吐、倦怠及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多在三至七天內改善。
高風險族群與臨床注意事項
嬰幼兒、年長者與有慢性病史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感染後較可能出現併發症或病程較重。臨床上應對症評估與密切監測症狀變化,並由醫療專業人員視情況進行後續處置。
公共衛生與社區防治作為
衛生單位在個案出現病毒血症期間,已針對其住處展開病媒蚊密度調查與化學防治,並加強周邊居民的健康監測。地方醫療院所也被提醒提高通報警覺性,以便及時發現與處理疑似病例。
旅遊與就醫提醒
有海外旅遊史且出現發燒、關節痛或皮疹等疑似症狀者,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旅遊史及接觸情形,便於臨床評估與必要之檢驗。若在社區或家庭發現疑似感染情形,相關單位會視情況進行疫調、環境清除與必要的衛教宣導。
本次通報的兩名個案已治癒,當地衛生單位將在既定期間內持續監測社區情況,以降低病毒在本地季節性傳播的風險。報導以整理與說明為主,提醒有關旅遊或健康疑慮者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重點回顧
近期通報的境外移入屈公病個案與旅遊史相關,臨床以發燒和關節痛為主,衛生單位已加強病媒蚊防治與社區監測,旅客與高風險族群須留意症狀並及時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