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移入瘧疾病例通報與旅遊預防要點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境外移入瘧疾病例通報與旅遊預防要點

疾管署通報最新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本文整理病例概況、通報趨勢與主要症狀,說明旅遊前後的預防與就醫判斷,提供實務性防蚊與檢驗要點,協助讀者掌握風險與處置時機。

個案概況

近日衛生單位公布國內新增一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患者為30多歲外籍男性,今年9月曾至東非衣索比亞旅遊,返國後3日出現發燒與腸胃不適,隨後出現腹痛與關節痛,因病情惡化曾收治加護病房。經實驗室檢驗確診為以惡性瘧為主的感染,衛生單位持續追蹤相關檢驗與病情。

今年通報趨勢與感染分布

疾管單位統計指出,截至9月中下旬,國內今年通報的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明顯增加,為近十九年同期最高案例數。年齡分布橫跨青少年至年長者,感染地以非洲為主,亦有亞洲與大洋洲的個案。

瘧疾病原型與臨床表現

瘧疾由帶瘧原蟲的瘧蚊叮咬後傳播,依病原體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以惡性瘧與間日瘧較常見。潛伏期通常約七至三十日,早期症狀常類似一般急性病毒或細菌感染,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與全身倦怠。

可能的病程變化

若未及時診斷與處理,病情可能演變為反覆高燒、週期性寒戰與大量出汗。嚴重感染可能併發脾臟腫大、黃疸、休克或多重器官功能受損,少數病例會出現急性腦病變或呼吸衰竭,具有潛在致命風險。

檢驗與治療要點

確診通常仰賴臨床評估與實驗室檢驗結果。不同病原體與感染階段會影響治療策略,某些病型在血液期治療後仍可能需進一步處理肝臟潛伏期的寄生蟲,以減少復發風險。具體用藥與處置應由合格醫師依檢驗結果與病患狀況決定。

出國旅遊的預防與自我防護

  • 出發前諮詢旅遊醫學或傳染病專科,評估是否需要服用預防藥物並依醫師指示完整服用。
  • 旅行期間採取個人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與長褲、使用政府核可的防蚊藥劑、於住宿處使用紗窗或蚊帳等。
  • 減少夜間或蚊蟲活躍時段戶外暴露,並注意當地環境與衛生條件。

返國後症狀出現應採取的行動

若返國後出現發燒、腹痛或其他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旅遊史與是否曾使用預防藥物,以利臨床判斷與適當檢驗。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是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的關鍵。

作為醫療與公共衛生議題的報導,本文聚焦流行趨勢與預防要點,提醒計畫前往流行地的旅客與返國後出現不適者,應重視旅遊史與及時就醫,並依醫療專業採取合適的檢驗與處置。

重點回顧

近期通報顯示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增加,關鍵在於早期辨識症狀、出發前諮詢與完整預防用藥、旅途防蚊措施有限制且需醫師判斷後續根除療程。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