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台灣約有超過12萬人新診斷患上癌症,其中高齡患者佔比逐年增加。然而,臨床試驗作為新藥或新療法獲得核准的重要依據,卻普遍以壯年群體為主要參與者,較少納入老年病患。這樣的偏差可能導致新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未能充分反映長者,進而影響其臨床應用效果。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近日發布新指南,積極推動臨床試驗中增加65歲以上長者的參與比例,期待為癌症療法帶來革新與提升。
長者在癌症醫療中的臨床試驗代表性不足
根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男性癌症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65歲,女性則約為62歲。而大腸癌與肺癌等高發癌症的患者多在65歲以上。然而,臨床試驗中,約75%的試驗參與者集中於較年輕的族群。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只有約四分之一的癌症臨床試驗參與者年齡超過65歲。這種偏差的原因,部分源於試驗設計中對受試者的嚴格篩選條件,例如腎功能或血紅素水平,導致許多老年患者因身體狀況不符資格而難以參與。
老年患者難以納入臨床試驗 非臨床情況仍阻礙參與
許多老年癌症患者因腎功能下降、體力虛弱或有多重疾病合併症,而被排除於臨床試驗之外。台北醫學大學的研究指出,這些描述為「自然老化現象」的生理條件,並不一定代表患者身體狀況不好。然而,現行試驗多以較健康的老人或年輕病患為主,導致試驗結果未必適用於臨床現實中體弱、多器官功能不佳的長者。事實上,這可能使得許多老年患者在新藥上市後,因副作用或耐受性不足,不能獲得應有的療效保障。
臨床試驗偏重年輕族群的原因分析
美國的研究指出,藥廠偏向選擇健康且較年輕的受試者進行試驗,主要考量在於試驗的成功率與藥物上市的風險控制。一方面,較年輕、身體狀況較佳的患者較易符合試驗要求,另一則是為降低藥物潛在副作用的管理難度。這種策略雖然可以縮短臨床試驗時間,降低成本,但也不可避免地排除了一大批潛在用藥族群──即高齡與體弱患者,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試驗結果的普遍性與臨床應用的廣泛性。
改善方案 美國新指南促進長者參與
針對長輩在癌症臨床試驗中代表性不足的問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自2019年起要求下轄醫療單位提交加強長者納入比例的計畫。近期,FDA也發布新指引,明確敦促藥廠在各階段臨床試驗中積極納入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特別是75歲以上的超高齡族群。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透過早期加入更多高齡族群,能更準確評估藥物的安全性與療效,並避免未來藥品在老年族群中的潛在風險。
推動長者參與臨床試驗的實務策略
藥廠可採用族群擴增策略,即在早期臨床階段先以健康且年輕的患者進行安全性評估,再針對長者進行擴展研究,逐步建立適合老年族群的用藥安全範圍。此外,也應針對長者可能的副作用進行充分評估與預警,確保藥物在推向市場之前已經有較完整的安全性資料。儘管增加長者納入臨床試驗,會帶來更多的成本與挑戰,但這才是建立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癌症療法的必要步驟。
未來展望:政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美國政府的指南固然具積極示範作用,但目前並不具有強制約束力。部分專家呼籲,應將長者臨床試驗的數據納入藥品審核的重要依據,強化法規的約束力,以真正實現長者在癌症治療中的平等與安全保障。畢竟,隨著醫學的進步,今日的老年人已經遠比過去更健康、更長壽,早早納入臨床試驗,將促使醫療資源更合理配置,讓長者在抗癌過程中獲得更成熟的治療方案和更安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