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嬰兒因心房中隔缺損合併肺靜脈出口異常與肺高壓,接受緊急傳統開心手術並逐步康復。本文說明臨床表現、治療選擇與術後照護要點,提供家屬與一般讀者的基礎理解與就醫參考。
個案摘要與臨床經過
一名嬰兒出生後數月即出現呼吸窘迫與心跳過速、反覆感染等症狀,感染後病情惡化。醫療團隊檢查發現心房中隔缺損尺寸甚大,同時合併肺靜脈出口異常與肺動脈壓力升高,因此評估後以傳統開胸手術修補缺損並處理合併病變。
手術後兒童接受加護與密切監測,術後仍面臨肺高壓、胸腔積液與心律變化等挑戰,經多科合作與支持性治療,病情逐步穩定並出院轉往一般病房康復照護。
什麼是心房中隔缺損
心房中隔缺損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構造異常,指左右心房間的隔膜有開口導致血液分流。小於約0.5公分的缺損多數可自然閉合或不需立即介入,但較大的缺損可能使右心負荷增加,長期可促發心衰或肺動脈壓力上升。
臨床表現與檢查重點
常見表現包括呼吸困難、餵食時易疲倦、成長遲緩或頻繁呼吸道感染;成人則可能出現心悸或運動耐受度下降。臨床上會以影像與功能檢查確認缺損大小、血流方向與是否合併其他先天性異常,並評估肺動脈壓力與心臟負荷情況以決定治療時機。
治療選項與手術考量
治療方式依缺損大小、合併病變及病人年齡與體重而定。小型缺損在適當情況下可考慮經導管封堵或微創手術,但超過一定尺寸的大型缺損通常需以傳統開胸修補以確保安全與完整處理合併病變。
合併肺靜脈異常或顯著肺高壓的個案,手術風險與術後護理需求較高,術後可能需要針對肺壓、液體平衡與心律做密集管理,且需多學科團隊協同照護。
術後照護與長期追蹤
術後短期需在加護病房進行呼吸支持、血流動力監測與感染預防,並針對可能的胸腔積液或心律不整給予處置。出院後仍需定期心臟門診追蹤結構與功能、評估生長發育,以及依需要安排影像或功能性檢查。
家屬教育包括觀察呼吸、餵養耐受度與發燒等警訊,若出現惡化徵兆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處置。
團隊角色與溝通重點
面對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外科、心臟內科、麻醉、加護與護理等多專業通力合作十分關鍵。手術前後的風險評估、溝通治療目標與期望,以及對術後可能併發症的準備,都能協助家屬做出資訊充分的決策。
在這個個案中,醫療團隊在術中與術後持續調整治療策略與支持性照護,陪伴孩子走過脆弱的復原期。家屬的參與與支持也是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場手術的經驗提醒我們,對於疑似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及早評估、適時轉介與多專業合作均有助於提升治療時機與照護品質,並為家屬提供更完整的支持與資訊。
重點回顧
本文報導一名嬰兒因四公分心房中隔缺損合併肺靜脈出口異常與肺高壓,接受傳統開心手術並逐步康復。重點在於早期評估手術時機、術後呼吸與血流壓力管理,以及多專業團隊照護的必要性與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