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後泥水接觸的感染風險 類鼻疽與蜂窩性組織炎的注意事項

2025-10-1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颱風後泥水接觸的感染風險 類鼻疽與蜂窩性組織炎的注意事項

本文以醫療記者角度說明颱風後泥水接觸引發類鼻疽與蜂窩性組織炎的常見症狀、危險因子與潛伏期,並提供傷口照護、個人防護與就醫判斷的實用建議,幫助救災志工與居民早期識別風險並減少延誤就醫。

事件背景與臨床提醒

近期災區救援行動中,因泥濘環境和破壞的場域,志工或居民受外傷後出現感染的情況時有所聞。即使是看似小的刺傷或擦傷,若未妥善清潔與觀察,可能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或被土壤與淡水中的細菌感染成類鼻疽。

通報資料指出,去年類鼻疽相關死亡病例曾達一定數量;今年截至10月7日亦有多例感染與死亡個案,顯示颱風或暴雨後的環境暴露風險需特別警覺。

蜂窩性組織炎是什麼

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組織所致的感染,常見於下肢與臉部。最初表現為傷口或周圍皮膚發紅、腫脹、局部發熱與疼痛;若合併發燒或畏寒,代表感染可能已擴散。

在部分情況下,細菌可深入更深層軟組織或筋膜,進而導致更危險的壞死性筋膜炎,伴隨皮膚變色、出血性水泡或全身性衰竭的風險,需盡速醫療評估。

類鼻疽的特徵與潛伏期

類鼻疽由伯克氏菌引起,該菌常存在土壤與淡水中。颱風或暴雨後泥水攪動時,暴露於受污染的土壤或積水可提高感染機會。

症狀表現多樣,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或淋巴腫大,嚴重時可導致肺炎、腦炎或敗血症。潛伏期範圍廣泛,文獻與通報中曾指出最長可達21天,甚至有較長期延遲發病的案例。

高風險族群與常見危險因子

  •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如肝腎疾病、肺病)
  • 免疫功能受損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
  • 下肢循環不良、肥胖或手術後傷口
  • 皮膚黴菌感染或未妥善處理的外傷
  • 動物咬傷或直接接觸被污染的泥水與土壤

如何預防與處理傷口

在災後環境中,個人防護與即時處理傷口至關重要。受傷後應盡量避免延誤清潔與消毒,若穿透性傷口或異物留置,應儘早由專業人員處理。

  • 外出救援或清理時佩戴適當防護鞋及手套,減少皮膚直接接觸泥水。
  • 傷口立即以清水沖洗,必要時以消毒劑處理並保持覆蓋,注意傷口是否持續滲液或不癒合。
  • 出現紅、腫、熱、痛或擴散的紅線,或併發發燒、寒顫等全身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評估。

就醫時機與治療要點

若懷疑蜂窩性組織炎或類鼻疽感染,需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與檢查。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可減少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醫師會依臨床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影像檢查、抽血或細菌學檢驗。

國際報告顯示類鼻疽的病死率變異較大,國內近年通報亦有致死病例;有高風險條件者出現疑似症狀時,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以避免延誤。

救災現場的實務建議

救災志工與居民在參與清理工作時,應採取較保守的防護策略:避免赤腳或穿著短靴涉入深泥,受傷後不應以忍耐代替就醫。團隊應備妥基礎急救包含清潔與包紮用具,並安排受傷後的追蹤觀察。

面對災後環境中的感染威脅,保持警覺、及時處理與適時就醫是保護自身與他人健康的關鍵。救援行動需要勇氣也需要防護與照顧,社區與個人並重的防疫措施能降低不必要的感染風險,並讓救援工作更安全有效。

重點回顧

颱風後泥水接觸增加類鼻疽與蜂窩性組織炎風險。本文整理症狀、危險因子與潛伏期,並提供傷口清潔、防護與就醫判斷的實務建議;仍須注意個人慢性病等高風險條件可能加重病程與延後診斷。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