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報導整理近期國內流感季藥物供應情況與官方調度措施,說明自費與公費抗病毒藥的儲備差異與擴大用藥政策,並提醒民眾何時就醫與用藥注意事項,提供實用資訊以協助判斷就診時機。
疫情現況與民眾關切
國內流感疫情升溫,引發民眾對抗病毒藥物供應的關注。媒體與藥局反映,自費口服抗病毒藥品出現短缺情形,部分民眾因為用藥方便性偏好一次給藥的藥物,因此更關心取得管道與可替代方案。
在流感季節,尤其家中有嬰幼兒或長者的家庭,對於用藥時程與取得方式會有較高需求,這也導致特定藥品在市場上的壓力增加。
自費藥物供應與疾管署調度
疾管署表示已掌握缺貨通報,從戰備庫存調度部分自費藥品以因應市場需求。疾管署原本在倉儲中保有少量戰備庫存,其中包含約6000盒相當於3萬人份的自費口服抗病毒藥。
為回應當前短缺情況,疾管署決定釋出約5000盒即2.5萬人份的庫存供廠商調貨,廠商須提出相關保證程序並於後續歸還,相關調貨作業已啟動。上述措施屬於短期供應調整,目的在於緩解民眾短期取得上的困難。
公費抗病毒藥儲備與擴大用藥措施
公費抗病毒藥物在儲備與配發上仍以克流感與易剋冒為主,疾管署公布截至九月底的整體儲備量約294萬人份,內容包含原料藥及各類藥劑包裝。部分藥品已配備於合約院所與地方衛生單位以利即時使用。
此外,疾管署已於十月初起實施擴大公費用藥條件,將原本對高風險族群的給付範圍擴及至特定高傳播族群共七類,經醫師評估出現類流感症狀時可在不須快篩的情況下使用公費藥物,目的在於降低重症與傳播風險。
檢查就醫與用藥提醒
如果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疑似流感,建議先由醫師臨床評估,醫師會考量個人年齡、慢性病史與接觸風險等因素決定是否給予抗病毒藥或安排檢查。民眾不宜自行延遲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 高風險族群如年幼孩童、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出現症狀時應及早就醫評估
- 藥物使用需依醫師指示,避免自行增減劑量或延後治療
- 如擔心藥物取得,可詢問合約院所或衛生單位的公費用藥可及性
記者觀點式收束語
藥品短缺情況往往在流感高峰期被放大,官方調度可在短期內提供緩解,但民眾應以臨床評估為優先,並留意公費用藥政策是否適用自身情形。面對供應變動,透過合約院所與地方衛生單位查詢及早安排就醫,能協助取得適當的檢查與治療。
重點回顧
報導說明自費抗病毒藥短缺與疾管署釋出約2.5萬人份庫存的因應,並說明公費藥品儲備與擴大給付的應對方向,同時提醒民眾以醫師臨床評估為主並留意就醫時機與供應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