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流感與新冠疫情同步上升,長者與高風險族群的重症與住院風險受關注。本文整理現況數據、常見症狀、疫苗接種情形與自我風險評估工具使用建議,幫助讀者理解何時應加強防護與就醫判斷。
近期疫情與就診趨勢
當局指出,今年流感疫情已連續數週呈上升趨勢,單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一度突破十五萬。相關單位也提到流感疫情在九月就已出現並持續攀升,新冠疫情則有可能在接續月份再次活躍,造成雙重流行壓力。
這類趨勢提醒醫療體系與民眾注意就診量可能增加的情況,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或群聚活動頻繁時,門診與急診負荷可能短期內上升。
長者與高風險族群的重症情形
官方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流感與新冠重症病例中,有相當比例出現較高死亡率的情況,並指出在已通報的重症個案中,近九成未接種流感或新冠疫苗。相關評估強調高齡與合併慢性病為重要的危險因子。
此外,臨床觀察與專家說法指出,感染新冠相較於流感,發生急重症與需加護病房治療的風險可能更高,病毒對多個器官的潛在影響也增加了出現長期症狀的可能性。
常見症狀與長期影響觀察
感染後常見的急性期症狀包括咳嗽、發燒、疲倦與呼吸道相關不適。對於部分患者,感染後數月仍可能持續出現疲倦、咳嗽或認知相關症狀(俗稱腦霧),影響日常功能與生活品質。
臨床與流行病學報告指出,部分康復者在三個月後仍有持續症狀,且症狀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這類情況對於個人功能恢復與社會資源需求具有長期影響。
疫苗接種現況與政策重點
近來疫苗施打數據顯示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的接種量有顯著增加,某時段的累計接種數相較去年同期呈倍數成長。衛生機構已採取風險族群導向策略,將公費新冠疫苗施打重點放在高風險族群。
專家提醒,流感與新冠為不同病毒,對於長者與具有慢性病的族群而言,兩種疫苗各自對降低重症風險具教育與防護意義;同時也指出疫苗覆蓋率對降低社區重症負擔具有關鍵作用。
自我評估工具與就醫判斷
為協助民眾判斷個人風險,醫學會與公共衛生單位陸續提供自我檢測或風險評估工具,讓民眾能快速評估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這類工具通常考量年齡、慢性病史與接種狀況等要素,操作時間簡短便於家庭成員共同使用。
- 若評估結果顯示屬於高風險,建議儘速與原有照護團隊或醫療院所聯繫以獲得進一步意見。
- 出現呼吸急促、持續高燒或意識改變等重症警訊時,應盡快就醫,勿延誤診療。
在疫情交互影響的期間,民眾可依據自身年齡與慢性病史調整防護層級,並善用可取得的自我評估工具來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就醫或諮詢。維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觀察症狀變化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是在流行期降低個人與社區風險的務實做法。
重點回顧
流感與新冠疫情同期升溫,長者與有慢性病者受重症威脅較大。文章整理了疫情趨勢、重症與長期症狀觀察、疫苗接種現況及自我風險評估的實務建議,並提醒重症警訊應及時就醫,考量疫苗與社區防護策略的限制與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