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感染科專家指出,隨著疫情結構改變,今年秋冬可能出現 A 型 H1N1 與 H3N2 病毒同時流行的情況,重症風險值得注意。疾管署統計顯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台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較兩年前同期增加超過兩倍;另在今年夏季的呼吸道檢體中,流感病毒陽性率達 20.00%。整體趨勢顯示流感活動正逐步走向全年化,而非僅侷限於傳統冬季高峰。
病毒型別與重症風險比較
臨床與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各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不一。以流行季重症比值為基準,B 型流感設定為 1,A 型 H1N1 約為 1.20 至 1.40,A 型 H3N2 則約為 1.50。由於 H3N2 一向與較高的重症與死亡率相關,若 H1N1 與 H3N2 同時擴散,整體重症與醫療負擔可能顯著增加。
新冠疫情後免疫影響與其他病毒活化
專家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包括 T 細胞功能受損與免疫監視力下降。有臨床觀察顯示,這類免疫變化可能使個體更易受到流感侵襲,並伴隨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等病毒性疾病的活化,臨床上此類病例數有增加的趨勢。
兒童感染、住院情形與群體保護
兒童在流感相關住院與重症病例中占比明顯偏高。統計指出,未滿 18 歲的流感住院患者中約有 70.00% 未接種流感疫苗,約 20.00% 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治療。兒童不僅本身風險較高,也容易成為家庭與社區間的傳播核心,將病毒傳播給高齡者或慢性病患者,進而增加醫療負擔。
有研究顯示,為學童接種流感疫苗可帶來群體效益,實際案例指出學童疫苗接種可間接減少老年人死亡,顯示兒童疫苗接種在保護個人之外,也具備保護脆弱族群的功能。
疫苗策略與鼻噴式疫苗引進情況
疾管機構規劃於今年 10 月啟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公費接種對象包含學齡前幼童、在校學生、65 歲以上長者及高風險慢性病患者。今年國內亦首次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提供 2 至 17 歲兒童與青少年自費接種選項。
專家比較鼻噴式與針劑疫苗的保護機制指出,鼻噴式疫苗可在上呼吸道產生局部免疫反應,有助於阻斷病毒在上呼吸道的繁殖與散播;針劑疫苗則在下呼吸道保護力較強,但對於阻斷飛沫或上呼吸道傳播的效果較有限。部分國際研究顯示,鼻噴式疫苗對某些族群的保護效果較傳統針劑高 30% 至 50%。美國與英國在不同年齡層或校園環境中採取接種策略,促進兒童與青少年接種率;國內醫界也建議進一步評估將鼻噴式納入公費體系的可能性,以提升社區整體防護。
醫療體系與公眾應對重點
面對可能的雙株流行,專家建議關注高風險族群的疫苗覆蓋率與醫療資源調度情形,同時密切監測流感病毒型別與流行動態。流行病學監測、適時疫苗接種與醫療準備是減少重症與維持醫療系統穩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