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健康識能獎表彰推動健康識能的兩位專家

2025-11-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國際健康識能獎表彰推動健康識能的兩位專家

2025 年國際健康識能獎公布兩位得主,肯定長期推動社區健康識能與國際研究貢獻。本文說明得主背景、健康識能的推廣重點與實務意涵,協助讀者理解該獎項對社區與政策的參考價值。

頒獎背景與得主概述

2025 年由亞洲健康識能學會屬下的玉鳳國際健康識能獎委員會選出兩位獲獎者,以表彰其在健康識能推廣與研究上的貢獻。獲獎者包括比利時學者斯蒂芬·範登·布魯克教授,及來自臺灣、長期投入社區健康促進的陳進堂名譽院長。評選重點強調研究與實務成效,並鼓勵各地將健康識能納入社區與醫療服務的常態工作。

得主專業背景與主要貢獻

斯蒂芬·範登·布魯克教授

布魯克教授在健康心理學與健康教育領域有長期研究與國際合作經驗,曾在多個國際組織參與政策與技術諮詢工作。他的角色包括推動以行為與文化洞察為基礎的健康促進策略,並促進研究成果在政策與實務端的應用。

陳進堂名譽院長

陳院長以社區健康服務為基礎,長期推動預防醫學與醫療品質提升。他在醫療體系與社區間建立連結,強調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取得可理解且可行的健康資訊,進而增進個人與社區的健康參與度。

健康識能的意義與推廣重點

健康識能不限於傳遞醫學知識,它涵蓋個人理解健康資訊、評估風險、並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合適決策的能力。推廣上常見的重點包括溝通清晰化、文化適切性、以及設計能在社區環境中持續運作的教育方案。

  • 溝通清楚與易懂的教育內容
  • 結合社區資源與在地實務的方案設計
  • 評估與回饋機制以持續改進推廣成效

實務推動與社區影響

實務面強調把健康識能整合至基層醫療與社區活動,例如在社區中心舉辦工作坊、訓練照護者與志工、以及在既有醫療流程中加入溝通工具。成功案例通常顯示,當民眾能理解醫療資訊並參與健康決策,對預防與慢性病管理的支持效果較顯著。

何時應注意健康識能議題

對於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工作者與社區團體而言,健康識能是提升服務可及性與品質的重要面向。當觀察到民眾對醫療資訊理解不足、或護理與追蹤率不理想時,即可檢視是否需要加強健康識能相關介入。

本次國際獎項既肯定個別學者與實務者的努力,也提醒政策與執行單位將健康識能納入長期規劃。對讀者而言,了解健康識能的構成與推廣方法,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接收與運用健康資訊。

重點回顧

2025 年國際健康識能獎肯定兩位在研究與社區實務的貢獻,強調以易懂溝通、在地化方案與持續評估提升民眾健康參與,但推廣成效仍需長期資源與跨部門協作。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