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封城措施或能減少疫情傳播,台灣應如何借鏡

2025-07-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國外封城措施或能減少疫情傳播,台灣應如何借鏡

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變化,許多國家的封城策略引發關注。比較不同國家封城及防疫措施的效果,對台灣未來的疫情防控策略有一定啟示。本篇將深入探討新加坡、西雅圖、紐西蘭、倫敦、巴黎、河內等地的封城經驗,分析其對疫情控制的影響,以及台灣應如何借鏡提升自身防疫能力。

新加坡:短暫封城遏止病毒傳播

新加坡作為亞太疫情防控的典範,曾在5月中旬針對印度病毒變種株(B.1.617)爆發,迅速發布為期約29天的封城禁令,要求民眾全體在家辦公、學校停止現行課業,餐廳內用亦被全面禁止,同時限制宗教活動如婚喪禮的規模。衛生部指出,社區傳染已經出現,且仍在擴散,當時趕在疫情失控之前,施行嚴格封控手段以阻斷傳染鏈。

雖然新加坡封城措施曾引來部分民眾批評,但經過約一個月的嚴格管控,社區感染得以有效降低,並且在疫苗施打配合下,最快預計6月底就能逐步解封。這段經驗表明,疫情初期高效的封城措施能在短時間內穩住局勢,為後續控制疫苗接種和生活調整起到正向作用。

西雅圖:提前封城減少死亡數

美國西雅圖在疫情爆發初期便率先採取封城策略,取消大型集會、暫停餐廳營業、全面關閉公共交通,學校也停止課程。根據《紐約時報》分析,若全美各地能在疫情爆發初期像西雅圖一樣迅速反應,或能挽救多達30萬條疫情相關的生命。

當地在封城後,積極擴展疫苗施打,導致疫情致死率最終下降。縱使封城措施曾造成民眾生活上的不便,但早期果斷防疫起到了控制疫情蔓延的關鍵作用,使整體醫療系統得以維持較佳運作狀態。

紐西蘭:迅速封城限制親近大自然的活動

紐西蘭在去年2月底確診個案首次出現後,迅速封城,邊境關閉並全面停課,僅保留必要商業設施如超市和醫院,並嚴格要求大規模戶外活動不得進行。即使身為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的國家,紐西蘭在第4級封控期間,仍規定民眾應留在室內,避免接觸大自然,以降低感染風險。

此舉展現紐西蘭的嚴格防疫決心和高警覺性,有效抑制疫情擴散,成為國際間的一個成功案例。封城期間,學校和商業活動暫停,政府的快速應對成為抗疫的重要支柱。

倫敦則採用”預防勝於治療”的策略

英國倫敦在疫情初期即強調「假定自己已感染(To act like you have it)」的心態,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主動防疫措施。政府在封城初期,學校全面停課,工作場所推行居家辦公,並且限制夜間外出,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

地鐵由24小時運營改為夜間停駛,超市則採取人流管制措施,民眾須在特定時段限制進入,餐廳則提前關閉,以減少人群聚集。這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病毒傳播率,也為英國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礎。

巴黎:宵禁與公園關閉策略

法國巴黎在疫情升溫後,雖然全面封城,但民眾仍被允許進行戶外運動,前提是保持社交距離。每晚7點後實施宵禁,禁止未持特別許可的民眾外出,旨在減少夜間社交與群聚活動。但由於措施執行難度較高,疫情的緩解未如預期顯著。

河內:嚴格限制醫院周邊活動

越南首都河內在單日確診數一度突破百例的情況下,迅速實施封鎖措施,限制10人以上的聚會,並要求醫院周邊的餐飲店進行外帶服務,禁止堂食。官方指出,要穩定疫情必須嚴格控制所有可能感染源,並確保社交距離的實施,防止病毒傳播進一步擴散。

台灣:借鏡國外封城經驗的啟示

透過比較多國的封城策略與執行成效,可以發現,及時反應與全民配合是阻止疫情蔓延的關鍵要素。台灣過去在疫情爆發初期,展現出超前部署、防疫迅速的態度,成功控制本土疫情。然而,面對國外疫情的經驗,台灣仍需持續強化社區的早期追蹤與封存措施,以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異病毒株,並深化疫苗施打策略,為防疫更加筑牢防線。